2023年9月,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菜屯鎮木材加工戶呂梅英順利要回一筆賒欠款,另一筆賒欠款經法院調解在訴前達成調解協議,不僅要回了錢,還省了訴訟費。
曾幾何時,欠款糾紛是令呂梅英頭疼、“可難可難(解決)”的問題。由于風險意識不足,原先她主要通過微信、電話開展業務,不簽合同,多為口頭交易,欠款索要極為困難。
現在,呂梅英已經掌握有理有據地追回欠款的方法。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其他法律難題時,只要給派駐服務的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打個電話,很多問題都能夠得到及時解答。
在菜屯鎮,享受到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專業法律服務的不只呂梅英一個人。菜屯鎮雖然不大,卻是全國知名的旋切單板產業基地,該鎮像呂梅英一樣的木材加工戶有1000余家,上下游產業鏈從業者2萬余人。他們都是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的受益者。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經過近4年的努力,茌平區法學會創新工作思路,找到了一條以基層法律服務站點為平臺,將站點建設與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有機結合,推動高品質法治服務惠及基層一線、產業一線,進一步推動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服務鄉村振興、護航產業發展的有益路徑。
鄉鎮特色產業亟須優質法律服務
茌平區法學會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服務鄉村振興的探索,從一張照片說起。
2023年6月2日,茌平區法學會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甄偉來到菜屯鎮梁李村木皮加工廠一線,了解木材加工戶的法律需求并提供面對面法律咨詢服務。
甄偉回憶,一開始圍觀的木材加工戶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咨詢,但當一個人走上來說出自己的困惑后,周圍的人呼啦一下圍過來,咨詢的人越來越多。原本計劃一個小時的活動,因為過于“火爆”,持續了四五個小時。
“廠里欠了兩千塊的工資,怎么要回來?”
“別人欠我錢,好幾年沒還,該怎么辦?”
“明明是別人欠我錢,怎么轉來轉去,成了我欠別人錢了?”
…………
“從現場反饋的情況來看,幾乎每一個木材加工廠老板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甄偉說。
這個瞬間被相機記錄下來,被木材加工戶圍著的甄偉及身后寫著“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助力鄉村振興”的紅色橫幅異常醒目。這是甄偉2023年3月被茌平區法學會聘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后,首次以首席法律咨詢專家身份深入產業一線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之后陸續參與的幾次深入一線的法律服務,讓甄偉看到了以前沒有了解到的當地群眾對法律的需求。
“他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或糾紛,事實清楚,都是很小的問題,并不需要復雜深奧的法律知識去解決,但因為礙于情面不說,或者不知道通過哪個途徑去說。”甄偉說。
菜屯鎮位于聊城市茌平區西北部,轄4個新村和30個網格村,總人口2.8萬人。由于地處黃河故道,全鎮植樹造林治理生態,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經過20余年的接力發展,形成全國知名的旋切單板產業集群,有各類木材加工企業1000余家,從業農民2萬余人,年產值40億元。
作為菜屯鎮的主導產業,木材加工產業體量大,但個體戶多,多為農民加工作坊起家,全鎮木材加工業曾面臨經營戶小而散、銷售環節受制于中介、加工戶法律意識不足等問題。
“法律意識不足是我們突出的‘短板’。我們的加工戶主要是農民起家,很多人的法律意識、合同意識不足,依據行業銷售習慣多為熟人銷售、口頭約定,賒欠問題較為突出。面對中介‘跑路’或惡意賒欠行為,加工戶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菜屯鎮黨委書記左中原說。
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的身份之外,甄偉的本職工作是茌平區人民法院肖莊人民法庭庭長。肖莊法庭集中管轄菜屯鎮等三個鄉鎮的民商事案件,每年受理的案件近半數是菜屯鎮的涉訴糾紛,其中買賣合同糾紛和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多與木材加工產業有關。結合案件審理經驗,甄偉敏銳地發現,菜屯鎮木皮買賣交易存在證據意識缺乏、風險意識不足、法律認知薄弱等多重風險。
“木材加工戶在交易過程中多是口頭交易,數百甚至上千萬元的買賣,往往通過微信、電話聯系,既沒有簽署合同,也沒有定期及時結算。一旦發生欠款糾紛,加工戶們拿著微信聊天記錄和電話錄音起訴,在訴訟過程中非常被動。”甄偉說。
2022年4月,為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菜屯鎮先行先試成立菜屯鎮木材加工產業鏈黨委,以黨組織為“黏合劑”,整合內外優質資源,使分散的木材加工戶抱團發展,相對應的,法律需求也更旺盛了。
“我們需要從法治護航角度為木材加工產業發展提供專業法律服務,并協助我們提升政府在農村的公共服務能力。”左中原說。
成立全市首個“首席”鄉村振興工作站
左中原告訴記者,最初遇到法律難題時,主要依托當地司法所、法律服務所等法律資源,但分散的法律力量無法滿足所有群眾的法律需求。
“發現力量不足后,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茌平區法學會的指導下,我們整合現有法律資源,同時通過法學會基層法律服務站點,鏈接聊城市和茌平區優質法律資源,為我們的特色產業保駕護航。”左中原說。
左中原提到的法學會基層法律服務站點,是茌平區法學會整合法學法律工作者及志愿者等社會資源,深入基層為群眾無償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從源頭預防和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重要平臺。
早在2020年6月,根據菜屯鎮法律服務需求量大的現實情況,茌平區法學會靠前服務,在菜屯鎮矛盾調解中心設立“茌平區法學會菜屯鎮法律服務站”,由副鎮長任站長,設2名副站長,另有派出所所長、律師、法律服務所成員在內的9位成員。
2022年5月,茌平區法學會在聊城區縣級法學會中率先建立并推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先后聘任8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為了充實菜屯鎮法律服務站的力量,發揮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權威、高端、專業的優勢,2023年6月,茌平區法學會在菜屯鎮建立“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鄉村振興工作站”,選派3名熟悉產業情況的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為菜屯鎮木材加工產業鏈黨委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優質法律服務。
據悉,這是聊城市首個“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鄉村振興工作站”。
記者注意到,和甄偉一樣,派駐在菜屯鎮服務的另外2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均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且在行業內有較高的威望——張秀忠從事法律服務工作30余年,現任茌平區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會長等職務,擅長合同糾紛、勞動仲裁糾紛等;亢德申曾任肖莊法庭庭長,從事民事審判工作近30年,退休后仍在特邀調解員崗位發揮余熱。
茌平區法學會會長孫國清介紹,自2020年起,按照有獨立辦公場所、有統一標識牌,有人員、有制度、有明確組織形式和重點任務等硬性要求,茌平區法學會已在全區14個鄉鎮(街道)設立14個法學會服務站,實現鄉鎮全覆蓋。此外,結合實際需求,茌平區法學會延伸工作觸角,除菜屯鎮“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鄉村振興工作站”外,還設立“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道交一體化工作站”“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服務企業發展工作站”等多個站點。
站點精準對接,“首席”靠前服務
“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鄉村振興工作站”緊挨菜屯鎮木材加工產業鏈黨委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運營管理服務中心。來這里辦事的群眾可隨時感受到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的存在——
院內兩塊黑板大小的展板上,公布了3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的照片、聯系電話、服務時間、工作簡介及服務菜屯鎮鄉村振興的工作成效;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運營管理服務中心大廳設有法律咨詢窗口,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及團隊輪流坐班,接受企業和群眾咨詢;在菜屯鎮木材加工產業鏈黨委組織架構圖上,鄉村振興工作站也處于重要位置,是產業鏈黨委服務產業發展的三大“抓手”之一。
孫國清介紹,依托鄉村振興工作站,首席法律咨詢專家與菜屯鎮建立“幫包責任制”,不定期開展法律“巡診”,免費為木材加工企業和就業群眾提供合同把關、企業體檢、法律培訓、矛盾調處四項法律服務。
從服務內容可以看出,通過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的精準對接,首席法律咨詢專家主要發揮“治未病”的“前哨”作用。
被聘任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后的第二個月,甄偉還結合自己在法院的身份,就木皮買賣合同類糾紛案件審理情況,向菜屯鎮木材加工產業鏈黨委發送司法建議書,分析歸納了該鎮木材行業存在的證據意識缺乏、風險意識不足、稅收法規漠視等訴訟風險,并提出加強法治培訓、提升法治宣傳、規范市場運營、構建綠色通道等建議。據了解,這是茌平區人民法院針對菜屯鎮木材加工產業發展發出的首份司法建議書。
“這份司法建議書站在產業體檢的角度,提到的問題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針對性,也是我們在木材加工產業管理中長期受困的棘手問題。其中提出的建議切中要害且實際可行,以此為基礎,結合其他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的建議,我們對生產經營中的問題進行完善和補充。”左中原說。
為了提高木材加工戶的法律意識和證據意識,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還通過“產業鏈黨委大講堂”等形式,為他們開展法律培訓,通過講法、學法,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風險意識、證據意識。
甄偉介紹,法律培訓過程中,他“不講法條、不念法律規定”,而是以法庭近年來審理的與木皮加工產業有關的案件、發生在木材加工戶身邊的實際案例為例,結合相關法律規定,著重講解“遇到訴訟怎么辦”“證據意識很重要”“擔保切記要謹慎”“出借銀行卡責任大”等群眾聽得懂、有興趣、切實有益的內容。
因經費有限,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提供的法律服務均是免費服務,沒有額外的勞務補貼。但3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在接受采訪時,都表達了對這項工作的熱愛和認可,有的還找到了與本職工作的契合點。
甄偉告訴記者,雖然作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的靠前服務增加了工作量,但他和團隊成員通過“走出法庭、走進產業中、走到訴前”,也嘗到了“甜頭”。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自2023年以來,雖然案件數量增加,但進入訴訟的案件比例降低,肖莊法庭處理的涉菜屯鎮木材加工產業糾紛中,過半數在訴前得到妥善化解。
“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讓老百姓知道遇到問題去哪里、怎么辦。對法庭來說,我們的司法觀念也從被動司法提升為能動司法、主動司法。作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開展合同把關、企業體檢、法律培訓等工作,也是我們走出法庭、能動司法的過程。”甄偉說。
左中原告訴記者,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為該鎮鄉村振興和產業穩定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促使鎮財政及村集體收入有較大提升。數據顯示,2023年菜屯鎮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982萬元,同比增長86%。增加村集體收入243萬元。
變化不僅如此。采訪過程中,呂梅英向記者展示了她現在每次發貨后都及時記錄的發貨信息和憑證,還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經過多輪法律培訓,她已經掌握訴訟時有效的證據形式,養成交易憑證通過微信留痕、及時對賬結算等習慣。
“以前成天提心吊膽,總擔心賒出去的賬什么時候能要回來,不敢把生意做大。現在營業額比以前好多了,收入也穩定了,心里覺得有保障了。”呂梅英說。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責任編輯:馬毓晨 廖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