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加快技術的應用創新和產業轉型,加強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指導,保持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是至關重要的時代命題。
一、新質生產力的傳承與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必然產物,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全球化和新技術浪潮中的新詮釋。在當前科技革命和數字時代的巨浪下,中國經濟轉向長期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則需要將目光更多地轉向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變化上,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對應著不同質態的生產力,每一個接續性產業,都由其所處時期的“新質生產力”造就和對應。從歷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來看,“革命”決定“格局”。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一場貫徹性的“全息革命”。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化進程,而以我國“一帶一路”為開端的第四代全球化將打造開放共贏、互聯互通的“大生態”。“大生態”時代的全球化主要驅動力量是新技術、新思維與新需求之間的有效連接。
二、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和生產關系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推動力,既有傳統生產力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屬性,又在“新”與“質”兩個層面實現了突破。“新”主要涉及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實體性要素,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滲透性要素,具體是指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的“三新”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質”則代表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即以“關鍵要素、關鍵技術、關鍵領域、關鍵趨勢”為主,強調將創新驅動視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通過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來引領生產力的飛躍和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以科技創新為起點,推動產業創新,以生產力發展質變為關鍵,傳承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實際生產力為落足點,觀測生產力的發展與變遷,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托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共同發展。因此需要完善補充當前的生產關系,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并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來激發生產力發展活力。推進生產關系則需要政府從立場和具體行動兩方面出發,一方面,針對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政府的產業政策應當更包容友好,給予他們更多耐心和寬容,以促進創新、發展和適應新的市場要求,確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應通過構建完整產業生態體系、采取場景驅動和維護綜合環境三重疊加,在供應鏈、合作伙伴、創新生態、市場和消費者等多個方面形成聯動,共同促進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與未來產業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其主要通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和未來產業展開實施,利用高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韌性,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一,科技力量。一方面,加強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創新。數字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導技術,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這是數字技術釋放效應的關鍵,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是數字技術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第二,產業力量。首先,良好的創新環境是激發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的重要因素,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政策支持和激勵,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創新的法律法規,保護知識產權,提供優惠政策;構建協同高效的創新體系。其次,引領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最后,開放共享,發揮創新集聚優勢。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高度集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市場力量。利用市場優勢,充分實現國內外雙循環。同時以政策引導,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
第四,人才力量。釋放“虹吸效應”,增強人才儲備,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庫;加強專業訓練,培養專業人才;不斷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同時,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提高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水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強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構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高科技創新的效率和成果轉化率;建立自然科學專項基金,多方面支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四、未來產業的發展思路
全面優化生產關系,建立完整產業生態體系。首先,布局產業生態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動力。構建產業生態系統,鼓勵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整體產業競爭力。其次,優化資源配置,設立專業研發機構。建立新質生產力產業園區,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和項目,吸引更多優質資金和技術人才,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鏈條的整體效益,實現區域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同時,在產業園區開發新質生產力研究院等機構,通過部門精細化分別進行理論研究及創新研究,利用產業園的豐富科技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實現與其他項目的資源共享。
堅持“生態優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其一,以綠色科技創新為動力,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當前,全球產業鏈正不斷向短鏈化、區域化、數字化、綠色化等方向演化,這或將導致新質生產力出現新的表現形式,因此需要時刻關注市場變化和生產關系的演變,主動尋找與接收變革信號,并及時進行調整。其二,完善金融體系建設,推動數據化進程。一方面,加強金融支持體系建設,加大針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完善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等金融服務,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多元化融資需求。同時,推出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推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如科技債券、科技信托等,為企業提供更加靈活的融資方式。另一方面,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此外,還可以針對企業不同階段的生產,推出不同的金融工具。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又為傳統生產力變革躍遷提供了中國方案。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指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創新環境優化、市場機制與人才培育等重點工作,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取得更大優勢。
(原文刊載于《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原題《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的未來產業發展:內涵特征與發展思路》,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姜曉磊/摘編)
責任編輯:姜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