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傍晚,夕陽西斜,微風徐徐,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十八臺鎮哈力蓋圖村的村民們聚到村黨群活動中心,排練起二人臺劇目《大黑河舊貌換新顏》。
不遠處,這臺劇目的“主角”——黃河一級支流大黑河隨著地形連綿流淌,河流源頭濕地內,金黃的牧草搖曳,遷徙的候鳥覓食……然而,這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村民們以前是不敢想的。
“過去很多年,這片濕地里牛羊成群、垃圾成堆,每逢雨雪天氣,雨水裹帶著污染物到處流淌,人們經過時都要捂著鼻子。”村民亢明奎回憶道。
為了徹底改變大黑河源頭污染問題,2021年,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兩級政府實施大黑河發源地生態修復工程。
大黑河流域(受訪者供圖)
短短兩年間,建立大黑河發源地保護區,嚴禁牲畜入內,清理濕地垃圾,還原地表植被,實施水體凈化,將大黑河發源地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區域來系統修復。
“通過綜合治理,大黑河重現美麗容顏,地下水位上升,濕地植被恢復,鄉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哈力蓋圖村黨支部書記張江波說。
祖祖輩輩放牧的濕地如今成為生態保護區,村民的牛羊何去何從?
記者來到67歲的村民康中蘇養牛點便得到了答案。走進他所在的哈力蓋圖村集中養牛園區,一排排灰色屋頂的養牛大棚整齊劃一,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在棚圈里悠閑地吃草。
“現在我在這里養20頭牛,除了飼草料以外的棚圈使用、水電費用全部免費,今年還能享受貼息貸款更換收益更好的牛品種。”在河邊濕地養了一輩子牛的康中蘇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搬進現代化的園區內養牛。
為了實現“綠富同興”,當地引導村民轉變生產方式,推進肉牛“出戶入園”創新養殖模式,走規模化集中化養殖道路。目前,哈力蓋圖村30多戶養牛戶全部搬進集中養牛園區,逐步將本地土牛改良成效益更好的西門塔爾肉牛,去年村民人均增收1.4萬元。
距離大黑河不遠的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自然保護區,近日也迎來首批北歸候鳥。丹頂鶴、大鴇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陸續飛抵岱海及周邊濕地休憩、覓食。
涼城縣岱海自然保護區(受訪者供圖)
“通過多年的綜合治理和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岱海水面萎縮、水質下降勢頭得到控制,鳥類由治理前的68種增加到現在的91種。”涼城縣委書記劉進濤說。
農民胡明旺生活在距離岱海4公里的涼城縣麥胡圖鎮麥勝一村。2016年為了保護岱海流域生態環境,他把家里160畝水澆地改造成旱地。
水澆地變成旱地,面對這樣的“反向操作”,起初胡明旺心里還有很多顧慮。但在旱地耕種后,他心中的顧慮慢慢打消了。
以前在水澆地種植谷子時,每畝地需要施400元的化肥、農藥,雖然收成可觀,但種地成本高且污染土地和不遠處的岱海。如今在旱地上種植雜糧,每畝地施200元的有機肥,而且當前政府提供免費的有機肥,雖然產量降低,但單價高。
涼城縣農牧和科技局局長賀曉東說,雖然岱海流域“水改旱”之后每畝地有所減產,但因為發展了經濟效益較高的旱作農業,農民每畝平均收入較之前提升約12%。(記者勿日汗 哈麗娜 劉嵐濤)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