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建設好高標準農田,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真正把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走穩走扎實。“總編輯調查”特別節目《“鏈”出新質生產力——長沙市17條產業鏈系列調研報道》今天關注:看長沙如何牢記囑托、奮勇爭先,進一步發揮現代種業基礎優勢,加快推動種業和食品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加速打造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種業及食品產業鏈集群,賦能長沙經濟高質量發展。
農業是社稷之本,種業是農業之基,食品產業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產業。自2020年開始,現代種業就被列為長沙22條產業鏈之一,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更是長沙的傳統優勢產業,早已成為千億產業。去年,長沙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將原來的現代種業和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兩條產業鏈,合并為現代種業及食品產業鏈,成為重點建設發展的17條產業鏈之一,進一步凝聚起產業發展合力,逐步形成“從種子到筷子”的全產業鏈發展圖景。
長沙廣電新聞中心全媒體記者 李婷婷:我現在是在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目前這里已經培育出了500多個雜交水稻品種,近五年全國種植面積前三的雜交水稻品種都是在這里培育的。晶兩優534,就是目前隆平高科自主研發培育的在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之一,它不僅產量高,而且抗性強、品質優,廣受種植戶們的喜愛。
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王凱:國內雜交水稻種子市場占有率大概有30%,如果籠統地換算一下,就是在國內生產的水稻, 我們消費的5碗米飯里面,可能有1碗就是由隆平高科的種子來生產出來的。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隆平高科堅持科技創新,近年來培育了一批高產、優質、綠色廣適的農作物新品種。目前,隆平高科的水稻、玉米、小麥、蔬菜、谷子、食葵等作物品種,全球推廣面積合計超過2億畝。其中,國內年推廣面積超1.2億畝,年助力增產糧食25億公斤以上,年助農增收120余億元。
隆平高科常務副總裁 馬武:新質生產力,我理解核心是創新,追求應該是高質量。隆平高科在這方面一直秉持把科研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培育,來支撐隆平高科育繁推一體化的行穩致遠發展,努力把隆平高科塑造為世界一流的種業企業。
當前,種業由追求高產向追求穩產、優質快速發展,現代種業也已進入“常規育種+現代生物技術育種+信息化育種”的“4.0時代”,現代育種平臺的建設應用十分關鍵。在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關鍵共性技術平臺——華智生物國家級分子育種服務平臺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在開展種質資源基因型精準鑒定等任務。通過這個實驗室里的高通量基因檢測系統,一次可檢測超過上萬個樣本,效率是一般實驗室的100倍。同時,企業還自主研發了液相育種芯片,打破了國外固相育種芯片技術和產品的壟斷。
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田冰川: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就是現代技術創新來支撐的新的生產力。我們為國際國內超過800家企業、研究機構還有高校,提供從BT(生物技術)到DT(數據技術)全方位的生物育種的技術支撐。我們還組建了一個華智·智造,就是和“人工智能+”、和現代制造業相結合,來為從實驗室到田間、從種子到餐桌上的這些裝備來提供支撐。
邊開拓、邊聚才、邊創新,以產業鏈思維不斷加強龍頭企業和平臺建設,長沙產業鏈生態也不斷完善,進而推動產業集聚、要素聚集、企業集中。目前,隆平高科、華智生物所在的隆平高科技園內就集聚了種業企業470家,占到全市的66%,更是擁有7位農業類院士,2500多名副高級以上人才,以及30多家科研院所、近80個省級以上種業創新平臺。隆平高科技園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農業高科技園,早在2019年就出臺了以“一園”為核心區,以“六鎮”為拓展區,以“多基地”為輻射區的“長沙·中國隆平種業硅谷”發展規劃。
隆平高科技園黨工委書記 譚雄偉:我覺得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圍繞創新資源,圍繞人才、產業、服務,爭取在打造種業高峰、在扛牢糧食安全這一塊,要作出我們努力的貢獻,推動產業的集聚,通過不斷強鏈、延鏈、補鏈,讓創新的成果能夠更密集、更豐富。
通過發揮“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業”的作用,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正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在離隆平高科園不到20公里的長沙縣春華鎮智能化育秧工廠里,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等水稻專家團,正在對種子安全、品種、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給予詳細的應對技術指導。
與傳統的人工育秧相比,“工廠化”育秧采用立體循環、溫室大棚育苗等技術,可以有效避免病蟲害和不利天氣等影響,實現浸種、催芽、繁育全過程生產標準化,育秧時間可以節省10天以上。
湖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陳光輝:育秧的設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學校現在整合了學校的人才平臺、項目基地的這些優勢,圍繞產業鏈條的需求,來布局我們的創新鏈和人才鏈。
春華鎮種糧大戶柳濤告訴記者,在水稻專家團雙季稻“早專晚優”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等技術指導下,去年他種植的雙季稻平均畝產超過了1100公斤,今年更有信心產量再增長5%。傳統農業在“新質生產力”加持下繪就出美好“豐”景。
長沙縣春華鎮龍王廟村種糧大戶 柳濤:現在已經全程機械化了,像我們的育秧工廠今年是第一年開始搞起來的,對我們來說,是帶來了一個很大的便利。我種田種了12年了,我覺得種田還是一個很有賺頭的行業。
長沙縣春華鎮副鎮長 羅奧:各類農業專家直接將最先進的科技生產力賦予到田間地頭。我們的社會化服務上面也進一步地精細化,助推了在糧食生產過程當中的效率提升。
食品產業,一頭連著廣袤的農業,一頭牽著活躍的消費市場,是讓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重要助手。寧鄉經開區彭記坊所需要的香芋等原材料以往都是從廣西訂購,如今通過政府牽線延長上游產業鏈,彭記坊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園區周邊寧鄉市大成橋鎮流轉了土地400畝,對土壤進行了技術改良,并請專家來指導種植,讓企業原料成功實現本土化供應,也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湖南彭記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孟軍:后期會加強豆角種植、辣椒種植、黃瓜種植,包括生姜、大蒜等一系列,圍繞產品線的原輔配料來進行深度開發。
就在上個月,由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與皇氏集團湖南優氏乳業共建的“優質乳工程研發中心”,正式落戶寧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該中心明確在聯盟主導下,由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亞熱帶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團隊,共同打造“產學研用”聯合體,大力促進中南地區奶業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融合。這樣一個國家級研發中心之所以會選擇奶源并不豐富的長沙,看中的正是長沙在這一產業鏈上的人才資源優勢。
皇氏集團優氏乳業副總經理 唐霞:在產品品質控制環節,我們擁有自己的技術中心,整合了研究機構和高校的資源。目前我們在寧鄉經開區建成了湖南省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鮮奶加工基地,最快的話,可以達到每小時生產2萬杯產品。
長沙通過優化區域布局、強化科技創新等系列舉措,引導科技、人才、市場、資本等要素集聚,加速現代種業與食品產業有機融合。目前全市現代種業及食品產業鏈上企業總數超7000家,規上企業374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58家,成功將寧鄉花豬、長沙綠茶、瀏陽油茶等區域特色產品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集中商標。
長沙市廣播電視臺臺長、總編輯 彭勇:長沙在發展現代種業及食品產業鏈有哪些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 柏連陽:我們的人才高地、種業企業、食品產業,在很多方面都有優勢。我們還有個大的優勢,就是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我們要珍惜好這些資源,珍惜好這些優勢,繼而在這些基礎上持續攀登,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把長沙的種業高地、“種業硅谷”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長沙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作出我們這一板塊的貢獻。
農業強“芯” 動力澎湃
春日的星城大地,處處撒播下創新的種子,不論是在實驗室、田間地頭還是車間工廠,都不再是往日熟悉的模樣。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如今的“金戈鐵馬”,昔日的“人畜勞作”也進化到現在的“機器換人”,農業也可以很先進。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也是農業生產的起點、糧食安全的基石、農業現代化的“生命線”。以種業為核心推動上下游融合發展,加速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種業及食品產業集群,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長沙大有可為。
出品|彭勇
撰稿|彭勇 朱麟 李婷婷
編審|鮑新文 雷艷飛
責任編輯:張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