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回來了。作為衡量水生態的重要指標,長江江豚曾一度因為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而陷入極度瀕危的境地。如今隨著禁漁工作持續推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一些地區重現江豚三五成群、捕食嬉戲的場面。“2022年標志性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達到1249頭,比2017年普查時增加237頭,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長江刀魚溯河洄游至洞庭湖,已達到歷史最遠的分布水域。”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介紹。
鞏固提升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是長江禁漁的最終目標。雖然全面禁漁3年多以來,長江流域魚類資源量和生物多樣性呈現恢復態勢,但現在的長江只能說是“大病初愈”,持續鞏固禁漁成果、加快恢復流域生態還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據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介紹,目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多樣性水平處于“較差”等級,中華鱘仍極度瀕危,白鱀豚已功能性滅絕。同時,漁業資源水平仍然比較低,禁漁后“四大家魚”的卵苗資源量僅恢復了30.5%,總的魚類資源量比禁漁前上升了25.6%,但是僅占歷史最高資源量的36.8%。此外,當前長江攔河筑壩、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人類活動仍然較多,珍稀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還沒有根本好轉,加之這些瀕危物種生長周期長、繁殖難度大,保護形勢仍不容樂觀。
為加快推進生態修復、深化水生生物保護,近期印發的《關于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開展重要棲息地修復、加強資源調查監測、加強外來物種防治等舉措。
唐仁健表示,要強化人工保種科研攻關,持續提升保種場人工繁育能力,爭取盡快突破自然繁殖、生境修復等關鍵技術,擴大保種規模,提高種群質量,更好支撐物種保存和野外種群恢復。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爭取未來三到五年放流500萬尾珍稀瀕危物種,助力形成種群規模持續恢復的良性循環。強化重點水生生物的棲息地保護,保護好它們賴以生存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落實好重要棲息地船舶限速、限航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為影響。
長江流域有少數垂釣者存在使用違規釣具釣法、買賣釣獲物等行為,破壞了水生生物資源,沖擊了禁捕管理秩序。《意見》提出三方面舉措來規范禁捕水域垂釣行為。一是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開展垂釣管理地方性立法,劃定允許垂釣區和禁止垂釣區,明確可使用的釣具釣法,可釣魚類種類、數量以及最小的可釣標準,滿足休閑垂釣需求。二是研究建立垂釣備案制度和管理平臺,進一步加大對違規垂釣的打擊整治力度。更好引導休閑垂釣合法化、規范化開展。三是加強宣傳引導,設立有獎舉報熱線,積極發揮垂釣行業協會自治管理作用,引導垂釣愛好者科學、安全、規范垂釣。
提升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還需要不斷優化完善長江水生生物監測調查網絡,科學開展禁漁效果評估和完整性指數評價。《意見》提出,加強水生生物資源監測能力建設,科學布局監測站位,健全監測調查網絡,提高監測系統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促進信息共享和高效利用。省級農業農村(漁業漁政)部門要組織開展轄區范圍內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將水生生物監測調查數據及評估結果作為地方政府生態保護履職情況的考核依據。
長江十年禁漁是一項從根本上恢復長江生態環境、提升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戰略舉措,在長江大保護中發揮著利生態、利民生、利長遠的重大示范引領作用。“長江十年禁漁保護的不只是魚,也保護和傳承了長江文化,更是為了‘年年有余’,支撐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表示。(記者李和風)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