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戴其蒼,地履其黃,山水、田疇、物候,清風、土地、陽光,共同形成一種和諧、平衡的生態審美系統。
引入生態觀念、植入景觀方法,大地景觀將更豐富、更多彩,更好實現經濟、生態、文化、社會等多重價值。
仲春時景好,草木漸舒榮。陜西西安長安區的神禾原上,萬畝麥田映襯綿綿終南山;翻越秦嶺,安康紫陽縣的茶園新茶吐芽;沿漢水而上,漢中的油菜花已漫山遍野……廣袤大地鋪展如畫美景,農業生產造就迷人“大地景觀”,如凝固的詩、立體的畫,吸引人們徜徉其中。
不同于天然的草原、森林、湖泊,這樣的大地景觀,來自人與自然的對話。萌芽、展葉、開花、結果,作物中蘊藏生命的律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雨水滋潤、陽光普照,勞動中對應時間的節奏。大地之上、山水之間,時序的變化、植物的生長、人類的勞作,因農業生產成為統一的整體,相互影響、共存共生。不論是一眼千里的沃野,還是依山就勢的梯田,抑或是絢爛的花海、涌動的麥浪,既呈現豐盈的自然之美,也展現濃郁的人文之美。
在這樣的景觀之中,人們最容易讀出文化、讀出情感,最容易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依存于大地,在此勞作、在此休憩,創造了這片風景,也屬于這片風景。天戴其蒼,地履其黃,山水、田疇、物候,清風、土地、陽光,共同形成一種和諧、平衡的生態審美系統。大地景觀,因而有了強烈的“人文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正是每個人都能觸及的一種鄉愁。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農業生產成為更美的大地景觀,就需要在多樣中展現和諧。農田、林木、水塘、草地、山坡,如何有機融合,讓不同地塊美美與共?農舍、村莊、道路、停車場,如何合理規劃,讓人文與自然相得益彰?輪作、混種、套種、間種,農業系統如何維持平衡,讓四時之景各異其趣?引入生態觀念、植入景觀方法,大地景觀將更豐富、更多彩,更好實現經濟、生態、文化、社會等多重價值。
農業生產形成大地景觀,是生產、生態、生活的整體系統。這也決定了,大地景觀需要營造而非“硬造”,必須與當地的風物相宜、習俗相合。比如,西安藍田縣峪口村土壤貧瘠,當地素有栽種蕎麥、做蕎面饸饹的傳統。經過土地流轉和整治,秦嶺山麓上種上了1000多畝蕎麥,春秋兩季都開出一片粉白花海,無心插柳成了“網紅”。這也啟示我們,農業是景觀的前提,景觀是農業的結果,大地景觀持久的生命力,正在于借助景觀方法,促進農業生產、維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民增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民不僅僅是大地景觀的“制造者”,更是大地景觀的“守護者”。對于這方朝夕相處的水土,他們有著最真摯的眷戀,也有著最深入的了解,更有著最敏銳的感知。田疇、茶山、花海,無不來自世世代代的勞作經驗;而穿梭往來的植保無人機、聯合收割機,也不斷刻下新的時代年輪。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傳承獨特生產方式,賡續古老生態智慧,煥發現代科技色彩,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大地景觀,才能真正實現鄉土空間的更新、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活力。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大地景觀撥動的,是人與自然的生命和弦;大地景觀體現的,是一種“生態美學”。沃野平疇、山地丘陵,從美麗鄉村到美麗中國,處處舒展美麗新畫卷,身處其中的人們也一定能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責任編輯:李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