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多位代表委員表示,這句話不僅強調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中心任務,也細化了重點工作,為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行方向。
新質生產力是引擎
當前,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迎來重大的戰略機遇期。新質生產力為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程京表示,大模型與醫藥行業的結合有望革新藥物研發范式,而數據是大模型變得“聰明”的關鍵,中醫藥幾千年積累的知識寶庫作為優質數據資源需要盡快“占領”,構建中醫藥多模態大模型迫在眉睫。程京建議,在“十四五”科技研發專項中,盡快設立重大專項,支持大學和企業聯合開展“用顛覆性技術構建中醫藥AI大模型”重大系統化工程,打造具有底層中醫藥知識數據和實驗數據、中藥功能評價算法工具、中藥新產品開發智能平臺綜合解決方案的大模型賦能產業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學術帶頭人楊宇飛表示,應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應用在研究中醫診療原理上,通過數字器官、數字經絡、數字患者、數字病理、數字針灸等數據模型開展中醫數據科學研究。楊宇飛認為,智慧中醫不只是建設信息中心、數據中心,更不等于“互聯網+中醫藥健康管理”的網絡化應用,而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并通過國家中醫藥智慧云服務體系建立的新型醫學體系。
“跨學科人才不足對智慧中醫發展形成制約,也影響了中醫藥振興。”楊宇飛說,名中醫診斷模型、珍稀藥方數據模型等中醫藥人工智能層出不窮,然而,懂中醫藥的人才不懂人工智能,懂人工智能的人才不懂中醫藥,跨學科人才正在成為多學科交叉創新的瓶頸。楊宇飛呼吁,將智慧中醫交叉學科納入八年制中西醫結合教育試點,將中醫藥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和學科帶頭人納入岐黃工程,促進國家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建設。
創新要想走得遠、走得穩,離不開基礎研究。“我國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投入還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全國人大代表、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文秀表示,中醫藥基礎研究項目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相對不足。我國中醫藥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整體申報數量雖然逐年增長,但總體資助率不升反降。其中,中醫藥類面上項目資助率、資助經費總額在下降,重大、重點項目的中醫類項目占比也相對偏低。“由于中醫藥研究的周期長、風險大,也很難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黃文秀說。
黃文秀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積極爭取財政部支持,加大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設立專項資金,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中醫藥項目的比重,支持中醫藥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同時出臺相關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醫藥研究,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如設立中醫藥研究創新基金等,鼓勵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中醫藥基礎研究的合作與項目申報。
“國家醫學中心是一項創新性改革實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原黨委書記王笑頻表示,國家醫學中心對高水平中醫醫院的醫療、科研、教學、產業轉化以及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王笑頻建議,對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的內涵建設給予更多支持,減少對土地、資金的硬性要求,將其作為體制改革試驗田,出臺一攬子針對性政策,先行先試,充分發揮其自主優化的功能,支持其在任務方向選擇、技術路線調整、資金籌措使用、人員團隊配備等方面擁有完整自主權。同時,國家醫學中心要建立主動創新機制,推動政策制定,促進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
提升中醫藥服務可及性
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升服務可及性,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高質量的中醫藥服務。
在實施鄉村振興和建設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中醫藥服務在鄉村大有可為。然而,基層中醫藥服務發展不平衡,老百姓看中醫難、看高水平中醫難的問題一直存在。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理事長龐國明走訪了全國近30個省份的縣級中醫院、鄉鎮衛生院后發現,這些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面臨中醫人才招錄難局面,一些中醫館存在“有廟”而“無和尚”的現象;同時,存在縣級中醫院靠非中醫藥服務支撐的現象,中醫藥特色優勢沒有充分體現,專科建設相對滯后,中醫藥專業人員不足。
龐國明建議,大力開展基層中醫藥人才供給端改革,擴大本、專科院校中醫藥專業招生規模,對定向回鄉工作的中醫藥本、專科學生實施免費培養。同時,建立縣、鄉、村引才留人機制,推行“縣招鄉用”“鄉招村用”的人才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基層中醫藥人才管理、評聘機制,促進優秀中醫藥人才下沉基層。
“要加大對鄉、村兩級從業人員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力度。”龐國明表示,要將基層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藥經典療法、特色療法、“綠色”療法,盡力向基層推廣,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和“簡、便、驗、廉”的特點;將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對象和使用人員擴大到在基層執業的全科醫生、高年資護理、公共衛生等專業技術人員。
數字化可以有效整合中醫藥資源,促進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和共享,提高鄉村中醫藥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及性。黃文秀說,同城市相比,鄉村中醫藥服務數字化水平總體偏低。中醫藥服務數字化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在線咨詢等形式,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黃文秀建議,將中醫藥數字化服務項目納入醫聯體、醫共體建設體系,明確省級、地市級、縣級中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開展鄉村中醫藥數字化服務的職責和要求。同時,加強省級、地市級、縣級中醫院互聯網醫院體系建設和中醫藥數字化服務公共平臺建設,為鄉村居民提供在線咨詢、遠程診斷和治療服務。進一步優化鄉村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完善中醫藥健康信息管理體系,提高中醫藥數字化服務的專業性。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所長吳煥淦在調研中發現,民族醫藥發展往往局限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限制了民族醫藥學在更大范圍內的實踐應用。吳煥淦表示,自己和團隊將持續關注中醫藥非遺的傳承發展,包括明確中醫藥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將中醫藥非遺的各類知識進行數字化建檔、引導中醫藥非遺傳承人扎根社區等。
龐國明介紹,現行的醫療機構制劑申報需要遞交的材料復雜、條目多。制劑有效性論證周期要求提供跨5年的臨床病歷,時間太長,無法快速將有效經驗方轉化為院內制劑品種,不能盡快獲得藥品備案和注冊號。龐國明建議放寬相關要求。比如,對來源于省級以上名中醫的中藥院內制劑,開放優先審評審批的權限和綠色通道;建立支持院內制劑優先審批的流程體系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宋樹立表示,國家藥監部門應根據中醫藥特點和規律,進一步出臺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備案研究方面的實施細則或者技術指導原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臨床經過大量積累,應用傳統工藝配制的中藥制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證實,備案應適當放寬要求。國家藥監部門應牽頭相關部門進一步制定醫療機構中藥制劑調劑使用政策,出臺相應的細化實施方案,放寬對醫療機構間調劑使用中藥制劑的要求,并簡化申請調劑的程序和材料要求,以加快實現在省級區域內醫療機構、醫聯體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內的互通共享,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首席記者姚常房 記者張磊)
責任編輯: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