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涵養全民族精神力量。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積極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在促進文化傳承、帶動就業創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增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從開展“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帶動大批鄉鎮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到培育繡娘隊伍,不僅繡好花、帶好娃還能作講解、學制茶,全國人大代表、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石佳一直在探索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好路徑。過去一年,作為七繡坊非遺工坊帶頭人,石佳穿行于苗繡非遺工坊、茶園、離岸孵化中心之間,格外忙碌,也十分欣喜。她參與了多個地區的“一鄉一品”打造,并推動孵化中心落地北京、湖南長沙,努力讓符合鄉村特點的產業留在鄉村長遠發展,讓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不斷完善。
“我們在眾多產品的設計和包裝上融入大量非遺元素,市場反響不錯。比如重慶‘酉陽800’這個區域公用品牌的許多農產品包裝,就融入了土家族傳統紋樣等非遺元素,增加了產品附加值。”石佳認為,繡娘除從事手工刺繡外,還可參與到多種業態中,提升收入。因此,她不僅注重研發非遺特色文創,還拓展開發了種植面積超1800畝的茶園,結合鄉村旅游和非遺展示,將非遺融入各個場景,筑牢鄉村振興根基。目前,在七繡坊非遺工坊工作的繡娘和村民不僅能拿到農業務工、刺繡制作、茶園土地流轉、產業分紅4份收益,還能跟隨非遺“走出去”,在非遺展銷活動中開闊眼界。“繡娘們知道自己的繡品呈現在產品包裝上,都特別高興。她們會自發宣傳,也更加自信。”石佳說。
今年兩會,石佳關注的是加快武陵山片區民族醫藥高質量發展,借武陵山片區民族醫藥資源優勢助推當地振興發展。“可依托國家級、省級和州級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推動中醫藥、民族醫藥與健康旅游、鄉村振興、養生保健、養老服務等融合發展,提升傳統醫藥類非遺和民族醫藥服務鏈條,助推武陵山片區健康事業和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石佳說。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成效顯著。在非遺領域,全國目前設立了6700余家非遺工坊,其中2100余家設立在脫貧縣和鄉村振興重點縣,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陣地。基于此,有影響力的非遺品牌不斷涌現,帶動作用凸顯。
“歡迎致電河北省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原村土布作為本合作社的主導產品,具有環保、舒適、綠色、無公害等特點……”撥打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的電話,首先聽到的就是她手機鈴聲中的原村土布介紹。作為河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第三代傳承人、贊皇縣原村土布非遺工坊帶頭人,崔雪琴多年來堅持傳承非遺技藝,挖掘當地非遺特色,創立了“原村土布”這一非遺品牌,成立了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品”的模式,帶動贊皇縣周邊6鄉17村1000多名農村婦女走上了致富路。
(本文節選自2024年3月8日《中國文化報》第4版,統稿:王添藝 參與采寫:王彬 王添藝 劉源隆 金洋)
責任編輯:位中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