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書
Encyclopaedia;Encyclopedia
定義:以條目為單元,系統概述各種知識或某一方面完備知識的大型工具書。
學科:編輯與出版學_出版物_圖書
相關名詞:辭書 工具書 圖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百科全書的英文encyclopedia源于希臘文enkyklios(范圍)和paideia(普通教育)二詞的合成,意為“一切知識盡在其中”,演化為“諸科學問之總匯”或“知識分類概要”之義。19世紀末傳入中國。曾被譯為“萬寶全書”“大類編”等。百科全書的主要作用是供人們查檢需要的知識和事實資料,還具有擴大讀者知識視野和幫助人們系統求知的教育作用,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
百科全書起源于人類對已有知識的全面概括和分類整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編寫過全面講述當時已有各科學問的講義,被西方奉為“百科全書之父”。中國秦漢之際的《爾雅》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方面,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著作的淵源。魏文帝時王象、劉劭等人編纂的《皇覽》,被認為是類書之始。類書具有百科性質,但因只限于已有文獻的匯集,與現代意義的百科全書還有不同。
西方現代百科全書的奠基人是法國哲學家D.狄德羅,以他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在1751—1772年編纂出版了聞名世界的《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大詞典》28卷。現代百科全書強調百科全書的啟蒙作用,同時突出百科全書的檢索功能,即工具書的作用。18—20世紀,英、德、美、法、意、俄、日等國相繼編纂出版了百科全書。中國于1980—1993年出版了74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于2009年出版。
百科全書在結構上以條目為主體。條目之間通過參見系統互相聯系,交叉而不重復。條目一般由條頭(條目標題)、釋文和推薦書目組成。百科全書條目的編排有三種方式:按條頭字順編排;分類編排;分類與字順相結合(分類分卷)編排。百科全書除條目外,為擴大全書的功能還有各種附屬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和各種知識性與資料性附錄,如大事年表和地圖集之類。
傳統以紙為載體的印刷版百科全書成本高、修訂再版周期長、知識更新慢。20世紀80年代,在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百科全書有了電子版的新載體。2001年1月,“維基百科”上線,其運作模式實現了百科全書編纂、出版、修訂、使用等方面的創新。中國同類型的網絡百科全書有“百度百科”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也推出了網絡版。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