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綠色發展對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農業綠色發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以統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為基本原則,以綠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實現增產增收、資源高效、環境友好、富裕健康多目標協同發展的農業變革過程。農業綠色科技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動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業綠色科技創新,需要依托生物、數字、先進裝備制造等技術手段融合協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最小的資源投入、最小的生態環境代價,實現農業最好的產出、最好的效率、最好的收益。農業綠色發展對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綠色發展對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的理論意義。農業綠色發展的性質對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產生深刻影響。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這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農業綠色發展對農業生產力的變革作用,還要重視農業綠色發展在變革農業生產關系,特別是農村經營體制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主要經歷了農戶互助合作經營、農村集體統一經營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這三個階段,它們與當時農業生產力狀況協調與否,對能否實現黨和國家農業發展目標關系重大。新征程上,我們要實現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必須重視研究以農業綠色科技進步為核心的農業綠色發展與農村經營體制演進之間的關系,正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從而形成相互適應、協同發展的格局,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體制基礎。
農業綠色發展對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的實踐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綠色科技的研發應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集中體現在農業綠色轉型邁出新步子,在農業連年增產增收的同時,農用化肥農藥施用量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農業綠色技術的開發應用,不斷促進農業發展節本提質增效,催生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村勞動力從一產向二三產業加速轉移,為農村改革與發展增添了新活力。實踐表明,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有利于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持穩定。面對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呈現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形勢,我們要統籌好農業綠色發展與農村改革的關系,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進行。
農業綠色發展對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的政策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戶分散經營仍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面,農業科技推廣任務很重,必須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需要兼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加快轉變一個時期以來大水大肥的粗放生產方式,迫切需要發揮政府在政策激勵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引導農戶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的素質和能力。近幾年各地都出臺了一些綠色支持政策,如輪作休耕、秸稈還田、畜禽糞污治理、擴大大豆種植等,干部群眾很擁護,但也有個別地方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是新階段我國農村經營體制、農業經營主體發生了一些新變化,要求綠色支持政策的實施對象、標準、方法和手段等更加精準,而一些地方在落實政策時沒能及時適應這一新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對農業經營方式及經營主體等變化規律的系統研究,努力提高各項綠色支持政策的精準性,更好調動農民和其他各類經營主體投身綠色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農業綠色科技給農村經營體制帶來新變化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每一次農業技術革命都帶來農業生產力大發展。當前,以綠色健康消費為引領,以生物技術、智能裝備制造技術為支撐,以數字技術相貫通的農業綠色科技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加深刻、持久地改變中國乃至世界農業的發展,包括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營方式的協同進步。
農業綠色科技促進農村經營體制更加充滿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建立并不斷鞏固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持續進步。但隨著人口增加、需求增長、資源環境硬約束等因素的出現,如何促使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以及提高資源環境利用效率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戶家庭經營的市場條件不對稱、信息不對稱、風險不對稱、資源不對稱等短板一直難以克服。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仍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近年來,隨著農業綠色轉型步伐的加快,農業綠色技術加速在農業各環節各領域滲透應用,全方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戶家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周到服務,帶動提升了小農戶發展能力,有效解決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鞏固和完善提供了長期強勁的支撐力。據統計,2023年農業社會化服務總面積超過19.7億畝次,服務小農戶9100多萬戶。近些年出現的訂單農業服務平臺,以“先找市場、再抓生產、產銷掛鉤、以銷定產”為目標,為涉農群體提供種苗、農業設施、農資、農技指導等,通過線上線下對接,為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小農戶“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難題提供了有效方案。
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一批新業態,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開辟了新賽道。圖為2024年1月19日,重慶市墊江縣五洞鎮龍灘村柑橘基地,直播團隊在進行直播帶貨。人民圖片 龔長浩 攝
農業綠色科技促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又好又快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一批新業態,各地因地制宜發揮生產要素聚合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走科技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綜合服務的路子,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等相互融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一些地方通過綠色技術對農村一二三產業間的滲透,將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資源要素進行跨產業集約化配置,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變革,從而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讓更多農戶共享增值收益。2023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5900億元、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49萬億元。我國不少地方以綠色數字技術為載體,發揮“數字橋梁”作用,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推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農業綠色科技推動形成“政府—市場—農民”協同發展新機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協同政府、市場、農民行為,統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處理好短期與長期、局部與全局、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始終是事關農業乃至整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完成,農業綠色發展為農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提供了保證。農業走綠色發展之路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政府、市場、農民在綠色健康理念引領下,有利于形成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協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增產增收、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改善、農民富裕健康的目標。盡管全國農藥施用量連年呈下降趨勢,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此外,以數字技術為重要支撐的農業綠色科技的廣泛開發應用,有利于政府用好綠色財稅、金融、價格、投資政策等手段,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及時有效地引導各種要素資源流向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推進生態低碳農業發展。
三、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更好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從整體看,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在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還不深入,農業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經營方式仍未根本改變。從工作方面分析,存在“四多四少”問題:關注農業生產方式范疇的事情多,關注農業經營方式范疇的事情少;用行政手段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措施多,用經濟手段調動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綠色發展的措施少;開發推廣農藝性的綠色技術模式多,開發應用智能裝備性的綠色技術模式少;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泛化性的多,精準性的少。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進一步推進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
農業綠色科技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動力。2023年4月20日,以“綠色·科技·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十四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開幕。圖為開幕當日參觀者在博覽會上交流。新華社記者李紫恒 攝
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制度環境。自古以來我國農民就有精耕細作、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的傳統美德,今天農業綠色科技賡續農耕文明精髓,賦予農戶家庭經營新的強勁動力。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鞏固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賦予農戶充分的經營自主權,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發展適合農業綠色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完善支持適度規模經營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強化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金融激勵等政策支持,構建標準明確、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環境。
推動農業綠色科技創新與現有農村經營體制創新深度融合,支持發展綠色化、數字化、集成化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強化主體帶動,支持綠色生產技術、裝備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廣泛應用。建立健全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產業強鎮、產業集群綠色發展機制。支持聯農帶農平臺經濟做強做大,建設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現代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支持綠色技術集成創新,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改造,組裝集成一批適宜不同品種、不同區域的綠色技術,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加快綠色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集聚科研院校、涉農企業、社會團體等各類創新主體力量,開展產學研企聯合攻關,加快突破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瓶頸。科學規劃建設一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夯實服務國家和地方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要素支撐基礎。
以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及綠色技術標準化體系為支撐,構建精準高效的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推動制定農業綠色化、數字化分級分類標準及園區標準、企業標準等,培育一批各類農業組織的標準“領跑者”。實施農業標準化提升計劃,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準生產,發揮示范推廣作用,帶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依托標準化體系和監測體系,建立、完善并精準執行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政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綠色發展支持力度,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創新綠色金融政策,豐富完善信貸、保險、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引導社會投入。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主體,支持形成“政府—市場—農民”協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高效機制。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建立各級黨委政府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獎懲機制,強化制度約束,完善市場機制,引導社會參與。完善法律法規約束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普通農戶發展綠色種養,提供專業化全程化綠色技術服務。加強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努力形成全社會群策群力、協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新格局。
(作者系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解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