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國推動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具有戰略性、原創性、顛覆性等特征。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正迎來突破性發展時期,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戰略機遇,也帶來新的挑戰。需要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政府與市場、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創造生態,扎實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深刻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從現實條件看,我國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較好基礎和優勢,面臨重大戰略機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抉擇。從當前看,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加上參與國際化發展的傳統比較優勢弱化,迫切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隨著我國生產要素條件發生重大結構性、趨勢性變化,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性轉換,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創造新的需求、新的就業崗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保持經濟合理增長。從中長期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客觀要求我們必須加強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努力推動形成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努力走出一條新型現代化道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國面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機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在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信息技術革命進入新一波重大創新浪潮,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顛覆性技術孕育重大突破,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向縱深推進,為我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重大機遇。生物科技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正在推動農業、醫療、工業制造等領域深刻變革,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健康中國建設等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徑。新能源發展突飛猛進,全球范圍內能源供應正從傳統油氣轉向綠色、清潔、可再生的能源,能源消費方式也正在發生轉變,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演進,預計到2030年,新能源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我國加快能源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此外,新材料、先進制造等領域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有利于我國推動產業深度轉型。
我國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和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刻洞察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10多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成長壯大,在數字經濟、光伏太陽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實現換道超車,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實現重大突破,對增加優質供給、擴大有效需求、促進高質量就業等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實踐證明,我國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應用場景、科技人才資源和政治經濟制度等優勢。只要我們把握重大機遇,充分發揮優勢,完全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在新賽道實現跨越發展。
也要看到,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未來能源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將深刻改變各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加速全球供應鏈價值鏈格局重塑,全球范圍內圍繞人才、技術、標準、規則等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這給我國帶來新的挑戰。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現行政府監管體制、科技創新體制、產業政策等還不健全,不適應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要求,必須切實解決。如果不能抓住機遇,跟上新質生產力發展潮流,也可能在新賽道落伍。
要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三大關系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把握戰略機遇,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優勢,著力加強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推動體制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大力推動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促進經濟發展向數智化、綠色化轉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在發展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大關系。
一是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的關系。新質生產力主要是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催生的,是買不來的,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此同時,由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科技、產業優勢和劣勢,同時新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強創新鏈產業鏈國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壯大。
二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產業化和初創產業不斷產生、成長壯大的過程,需要政府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加強支持,在市場培育、應用場景建設等方面加強引導。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性、主動性。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新科技革命的方向是很難準確預測的,只要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創造生態,新技術、新企業、新產業等新質生產力就會不停“冒出來”。
三是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新質生產力主要是科技革命和產業深度轉型的產物,它在深刻改變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帶來負面影響,而由此產生的問題主要應在發展中解決。因此,必須平衡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一方面,要順應世界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潮流,鼓勵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創新創造,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人工智能、干細胞和基因治療等領域安全法規建設,防止其野蠻生長,守好安全的底線。
推動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切實抓好貫徹落實。
一是發展數字經濟,加快人工智能發展。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要加快推動高端芯片、操作系統等研發突破和迭代應用,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推動公共數據有序共享和開發利用,促進平臺企業規范健康發展。加快數字中國建設,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出臺重要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實施細則,制定國家關鍵安全數據清單,建立數據跨境流動“白名單”制度,大力發展數字貿易。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戰略高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要支持算法等原創性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建立健全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基礎學科體系,加強人工智能數據、算力平臺建設,積極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加快培育發展人工智能產業。
二是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體機能進行物質加工與合成的綠色生產方式,其發展正在推動化工、醫藥、輕工、能源等領域制造方式的深刻變革。要加快建立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審評審批機制,推進醫療產品和服務價格改革,完善價格形成和費用分擔機制,激勵生物醫藥企業創新。完善生物制造新技術和產品市場準入機制,推動生物催化工藝路線替代化學催化過程、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基材料,提升傳統生物發酵產業效率和綠色化水平。航空航天產業是我國的重要戰略產業,目前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正在成為大國博弈和科技經濟競爭的重要制高點,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面對新的形勢,必須從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大航天前沿技術、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適應商業航天批量化、低成本、快響應等特點,組織實施強鏈補鏈工程,破除政策制度壁壘,加快形成更加開放、安全的市場化、規模化產業生態體系。要建立健全低空空域管理制度,推進無人機等在農業、物流、旅游等領域應用,大力發展低空經濟。
三是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未來產業主要是由重大科學革命引發技術革命,并進而推動產業革命所形成的新產業,代表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正如人類歷史上爆發的電力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一樣,未來產業的發展將推動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化。當前,未來產業總體處于孕育突破發展時期,我國與發達國家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面臨跨越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要按照科研先行、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國際合作的思路,在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鼓勵自由探索,推動重點領域科學突破。要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要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和加速計劃,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培育發展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責任編輯: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