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昭通小肉串,相信到過云南省昭通市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在當地,這個“夜經濟”里的首選美食,一口一串,滿嘴留香,味蕾得到極大滿足,讓人欲罷不能。小小肉串,不但好吃,背后的故事也很精彩。
昭通市大關縣上高橋回族彝族苗族鄉是大關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這里平均海拔1880多米,出門便是山,過去交通不便,發展更是困難。出生于此的丁琪年少時就外出務工,但心里卻一直記掛著家鄉。
有了一些積蓄之后,丁琪決定回鄉創業養牛。“我發現家鄉優質的草山非常適合土黃牛養殖,外出務工時我又專門學習過養牛技術,這事一定能成。”丁琪說。
年輕的丁琪干勁十足。后來,他加入了村干部隊伍,并擔任村黨總支副書記、書記等職務,帶領群眾創辦了大關縣第一個黃牛養殖合作社,采取“黨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發展產業。
牛要養得好,還要賣得好。丁琪說:“昭通小肉串歷史悠久,我們小時候就是一把柴火,用竹簽串上牛肉就烤來吃了。產自山里的土黃牛肉,就是昭通小肉串最好的原料。”
經過十幾年艱苦創業,丁琪把“牛產業”越做越大,還帶動當地300余戶農戶養殖肉牛1.2萬多頭,戶年均增收6500元,累計向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158萬元,村民送給他一個別號——“牛書記”。
當然,丁琪的追求還遠不止于此。他告訴記者:“從創辦合作社到成立公司,我希望的是做大做強一個產業,帶著父老鄉親們一起致富。為此,我成為‘昭通市小肉串大產業’的發起人之一,要抓住云南做強做優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機遇,化政策紅利為發展動力。”
說干就干,就是丁琪的風格。這幾年,丁琪又與另一家企業合作建立了小肉串供應鏈加工車間,致力把昭通優質牛肉推向全國,在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共同富了才是真的富。”丁琪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郜晉亮)
責任編輯:解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