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社記者 李卓聰/攝
說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盧偉氣定神閑:“我們早就安排好了糧食從播種到產出的一系列環節,疫情對我們沒有太大影響。地里的收成是花力氣干出來的,付出多少就能收獲多少。”
“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也發芽。”在盧偉的記憶中,黑土地的榮耀是打孩童時代起就烙進每個梨樹人自然認知的一樁事情,富得流油的黑土就在自己的家鄉,誰能不打心底里自豪呢。由于表面覆蓋著黑色腐殖質,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十分適宜耕作,黑土是全世界公認最肥沃的土壤,也是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基礎。
然而,隨著人們的無度開墾和疏于養護,曾經肥得流油的黑土卻一度“連水都攥不出來了”。據《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顯示,近60年來,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區下降1/2。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考察時強調。
如何呵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盧偉回憶起了他在黑土地上奮斗的時光。
深層養土——“梨樹模式”讓黑土重生
黑風暴(強沙塵暴)曾是盧偉的夢魘。
“過去,每年都會刮好幾場黑風暴,一場黑風暴就像一條黑龍,風暴一來,世界都變黑了,所到之處農田盡毀。”談起沙塵暴,盧偉至今仍心有余悸——這么可怕的黑風暴,會不會就是黑土消失的原因?
對他的困惑,專家給出了解釋。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看來,風吹水蝕才是黑土地變薄的外部原因。“東北多風,開墾之后,如果得不到植被的保護,富含有機質的黑土表層便會被吹走。除了風蝕,另一個原因就是降雨。短時強降雨甚至冰雹,打到裸露地面的沖擊力,會對黑土層造成直接沖擊。”
除此之外,對黑土流失影響最大的則是人的作用。“一直以來,人們習慣翻地耕作,久而久之,翻耕造成土壤下層裸露,水分蒸發流失,黑土層的穩定結構被破壞,有機質在日曬雨淋下快速分解,導致土地肥力大幅下降,作物減產。而且,缺乏有機質的土壤更易板結,變得十分堅硬,進而存不住水分和養分,抗旱能力也隨之降低。”李保國說。
“黑土地乏了,地硬了,農民想要點兒收成,全靠施加化肥。年復一年,黑土地不再‘黑’了,反而越來越黃、越來越瘦了。”盧偉感嘆。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保墑、防風蝕、增加有機質?
為了保護黑土,梨樹縣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漸總結出秸稈覆蓋還田、輪作的“梨樹模式”。
據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介紹,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團隊在吉林探索出了保護性耕作模式,通過秸稈覆蓋還田,讓土壤不裸露,這樣既能防止土壤被侵蝕,也保住了土壤的水肥蒸發,讓土壤的肥力慢慢提高。
“在這個過程中,秸稈全部還田覆蓋地表,耕作次數減到最少,讓秸稈有時間慢慢腐爛。免耕播種機一次性作業,不整理土地,不起壟,直接完成播種、施肥等所有工序。”王貴滿說。
李保國認為,保護性耕作的本意在于將自然還給自然,通過將廢棄的秸稈還給土壤,可以保持永久性土壤覆蓋、最低程度的土壤耕作以及植物物種多樣化發展。保護性耕作加強了地表上下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物過程,有助于提高水分和養分的利用效率,提高并維持作物產量。
“梨樹模式”的養土效果十分顯著,據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監測顯示,試驗田保水能力相當于增加40厘米~50厘米降水,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全秸稈覆蓋免耕5年后,減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土壤有機質增加20%左右,每平方米蚯蚓的數量達120條,是常規壟作的6倍。
中國自然資源報社記者 焦思穎/攝
長久保土——讓黑土生命力生生不息
對于黑土地,盧偉有一種與生俱來、割舍不掉的特別感情。
在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里,盧偉將這些年自己種過的所有糧食和使用過的所有農機具都擺了出來,這些器物如同年輪記錄著他曾經奮斗的過去。
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盧偉的合作社,他向總書記介紹了這些滲透著他心血的器物。
“黑土地給了我們生活的一切,黑土這么寶貴,可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給整沒了。”盧偉感慨。
黑土地的寶貴,一方面在于它的肥沃。“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全球黑土區僅有3塊,吉林省境內的黑土分布較為廣泛,十分適合耕作。”李保國說。
另一方面,在于它的形成之難。“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地要200年到400年的時間,在東北特殊的氣候條件下,經過長年累月的累積才會逐漸轉化為腐殖質,進而形成黑土層。一旦損壞,需要十分漫長的時間來恢復。”李保國介紹說。
而如此寶貴的黑土地,還常常受到各類建設的侵蝕。吉林省自然資源廳在工作中發現,近年來,黑土區耕地建設占用持續高位。越是土壤質量好的地區,人口越是集中分布,建設用地數量也越大。近五年來,吉林黑土區共占用22.3萬畝耕地,平均每個市縣占用耕地0.83萬畝以上。
最寶貴的黑土必須用最嚴格的制度來守護。對此,吉林省自然資源廳通過三個“嚴格”,穩定黑土區耕地面積。
“一是嚴格實施規劃。我們通過編制實施全省規劃綱要,對黑土區內的項目建設用地、土地整治、環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活動,都嚴格執行規劃管理。二是嚴格黑土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吉林省劃定738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規范黑土區內基本農田保護基礎工作,永久基本農田數量、質量穩中有升,得到了有效保護。三是嚴厲打擊違法占用黑土地。近年來,吉林省共查處違法違規用地1749起,涉及耕地6204畝,移送司法機關15人。在2016年度、2017年度衛片執法檢查中,省政府先后對8個涉及黑土地問題嚴重地區的主要領導進行了警示約談。”吉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同時,為了最大程度將黑土地的精華留住,近年來,吉林省全力推進表土剝離工作,探索建立涵蓋耕作層土壤剝離、存儲、管理、交易、利用等全過程的工作機制。2019年12月,吉林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農業農村廳下發了《吉林省建設占用耕地表土剝離工作管理辦法(試行)》,有效利用剝離的黑土進行造地復墾,提升土地耕植能力,取得了較好成效。
合力護土——全民共治打贏黑土保衛持久戰
從“破皮黃”到“油泛光”,盧偉感到黑土地回來了,黑風暴也變少了,梨樹縣的生態環境也在一點點變好。
在李保國看來,黑土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黑土地不黑了,生態環境也會亮起“紅燈”。黑土地如果失守,不僅會影響糧食安全,也會對東北黑土區生態調控能力、抵御災害能力、綜合生產能力造成重大影響。
“保護黑土是個系統工程,人人有責,必須調動多部門、多層級的力量合力護土,培育黑土地的生態環境。在保衛黑土地的持久戰里,政府和公眾、行政和法律、上與下的力量,一個都不能少。”吉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
為保護黑土地,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文件。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2017年,《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出臺,將黑土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我國首部黑土地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頒布。該條例規范了黑土地保護、監測、建設和監督管理等行為,推動建立政府主導、承包者與經營者實施、公眾參與的保護機制,為黑土地保護確定了具體標準。
為有效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吉林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層層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強化過程監管,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護目標全面落實。建立完善并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合力推動耕地保護各項政策貫徹落實。“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耕地保護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的指示,讓心心念念牽掛著黑土未來的盧偉倍感振奮:“要實現鄉村振興,土地是根基。土地好了,糧食才能好,糧食好了,才能有健康的明天。”
短評
黑土地與明天同在
“土地與明天同在”是文學名著《飄》中的一句話。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當下,這句話意味尤深。
受疫情影響,世界風云變幻、危機四伏。然而,在中國黑土地上,我們看到的是糧食作物長勢喜人、豐收在望,種糧大戶們氣定神閑,成竹在胸。因為他們心里有底氣——人勤地不懶,地好人不慌。地里的收成是花力氣干出來的,付出多少就收獲多少,地好糧食就好,明天就不愁。
黑土地是國家糧食安全和保障優質農產品供給的“壓艙石”。 為了保護好最為寶貴的黑土資源,吉林省通過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等方式深層養土,通過最嚴格的管控措施長久保土,通過壓實各方責任合力護土,不斷退化的黑土地重獲生機。黑土地的回歸,收獲的不僅是農業上的好收成,更是一份可持續發展的信念。保住了最肥沃的土地,就保住了高質量發展的成色、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黑土地的保護仍任重道遠。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各類建設對占用黑土地的需求仍然很大,耕地后備資源開發難度也相應增大,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之間尚存一些需要破解的難題。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基礎性研究,從高位統籌規劃,推動多部門聯合行動,共同保護好黑土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端牢中國飯碗,需要我們精心呵護、繼續守護好這方黑土地。土地保護得好,明天就有無限的希望。(焦思穎)
i自然(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