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是農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支撐,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就是一部“流動的歷史”。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灌溉古國。悠久的農耕歷史創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汩汩清水滋潤廣袤良田,為養育中華兒女、端牢中國飯碗、建設農業強國作出著重要貢獻。千百年來,古老的水利設施發揮著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多方面功能,敬畏自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人水和諧的水利工程建設理念也在傳承發展、造福百姓。
此次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4個灌溉工程遺產蘊含著古人高超的治水本領和豐厚的用水智慧。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地處江淮分水過渡帶,是我國丘崗型地區“串蕩連塘”蓄水灌溉系統的典范,其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的工程建設理念影響至今;洪澤古灌區地處淮河下游地勢低洼地帶,是將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結合的代表性工程;霍泉灌溉工程是我國首個入選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歷史上形成的霍泉水權管理制度,至今仍在沿用,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影響;白霓古堰是典型的深丘區攔河筑堰工程,其古代堰體上設有底孔的形式在我國系首次發現。這些灌溉工程所包含的技術手段和工程理念,是研究傳統灌溉科學經驗和治水智慧的寶庫,為開展現代水利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水脈就是文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治水理水實踐及其形成的水利文化,成為塑造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遺址,其外圍水利系統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與其他國家相比,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從未間斷。對這些“活著”的遺產,要多措并舉,延續灌溉水利生命、保護工程安全、守護歷史遺存、發掘文化價值。
一是探索長效管理運行機制,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等重大關系,以申遺成功為契機,相關部門應加快摸清“家底”、建立臺賬,加快編制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與利用規劃,探索長效管理運行機制。同時,科學評估水資源承載能力,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災害、水生態治理,特別是統籌推進灌區骨干工程與高標準農田灌排體系建設,不斷釋放灌溉工程遺產的實用價值。此外,還要順應水利數字孿生發展趨勢,持續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建設。
二是汲取人水和諧治理智慧,助推地方水利高質量發展。當前,需匯聚多學科力量,加強對灌溉工程遺產開展跨學科研究,闡釋分析灌溉工程歷史演變背后的科學元素,總結提煉這些灌溉工程在用水制度方面的有益經驗,為當前河湖保護治理提供參考和借鑒。新征程上,要從流域系統性出發,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推進“河湖長+”部門協作機制,持續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整治,不斷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讓愛水惜水、治水護水蔚然成風。
三是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更好滿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要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要將保護工作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統籌考慮,注重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通過發展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將遺產地豐厚的歷史文化、良好的生態環境、動人的人水故事等轉化為助推地方高質量發展、實現百姓高品質生活的優勢和動能,把水利工程、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灌溉工程所在地的特色產業發展中,讓外來游客和本地居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四是開展科學普及和對外宣傳,講好中國治水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式現代化。要以灌溉工程遺產為載體,加強文化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面向世界講好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故事。既要講好這些灌溉工程遺產所閃耀的天人合一、因勢利導的思想理念,也要講好新時代新征程上保護傳承利用灌溉工程遺產的決心和行動。同時,進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館、展覽館、村史館等,為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和傳承提供重要載體,讓更多群眾更好地認識灌區、了解灌區,參與到保護灌溉工程遺產的活動中來。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理論研究基地(河海大學)助理研究員、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齊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