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中旬以來,內蒙古大部地區迎來兩次降溫降雪,造成部分盟市設施蔬菜發生不同程度凍害,另有部分設施墻體、鋼架、棚膜受損。在農業農村部指導下,內蒙古農牧廳“早部署、強預警、抗災害”,并聯合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呼和浩特試驗站、赤峰試驗站,派出農業科技人員下沉蔬菜生產一線,積極開展抗災救災,保障設施蔬菜穩產保供。
降雪過后,位于赤峰市寧城縣的內蒙古安信種苗高新技術工廠,蔬菜育苗大棚出現大面積積雪,工廠技術人員及時啟用溫室鍋爐、溫室補光燈、新型保溫棉被、保溫聚乙烯塑料進行抗寒保苗。針對積雪首次采用溫室加熱融化技術,及時為棚區清除積雪。“這場降雪對公司生產有一定影響,導致蔬菜苗子生長緩慢,很容易出現病害,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第一時間采取各種措施融化棚膜積雪,并增加一層保溫被。”公司有關負責人史子琪告訴記者。
寒潮發生后,農業科技人員第一時間來到實地查看設施蔬菜生長狀況,指導防寒抗凍,最大程度減小災害造成的損失。通過與農業推廣部門、體系示范縣、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部分種植大戶聯系,了解災情。降雪過后,低溫天氣仍在持續,內蒙古設施蔬菜該如何安全過冬?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劉湘萍從6個方面給出雨雪低溫天氣條件下日光溫室蔬菜管理技術方案,一是加固棚體,二是增溫保暖,三是適時補光,四是降低濕度,五是噴施防凍抗寒藥劑,六是病害防治。
趙忠是赤峰市林西縣統部鎮設施農業種植戶,有40座蔬菜大棚,這次強降雪后,他第一時間組織工人清除大棚積雪,并在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及時采用增溫設備,增加棚室溫度。“已經儲備了柴油1000升,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啟動采暖機升溫,同時給每個大棚配置了兩臺火爐,保證大棚內的作物安全過冬。”
據了解,內蒙古常年蔬菜播種面積280萬畝,產量1000萬噸,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70萬畝,產量400萬噸,有力支撐了全區冬季蔬菜平穩供應。特別是2023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投入2.5億元大力支持內蒙古設施農業建設,并多次派出專家組赴內蒙古現場指導,設施農業占地面積新增20萬畝。
這幾天,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兩場大雪過后,伴有冰凍和降溫,室外溫度已經降到了零下二十幾攝氏度,但是在準格爾旗現代智慧設施農業產業園里,滿棚綠意,生機盎然,西紅柿、草莓等果蔬掛滿枝頭,種植戶正忙著采摘、搬運。
與其他日光溫室不同的是,產業園采用的是新型水蓄熱裝配式日光溫室,該溫室根據當地經緯度設置合理的方位角和采光角,提高采光效率,加快增溫速度。后墻設置新型水蓄熱專利技術集成系統,具有吸熱快、蓄熱量大、放熱均勻的特點。同時,保溫系統置于溫室內,不受雨雪風和太陽直射的影響,能夠起到很好的防災效果。
據了解,入冬以來,內蒙古農牧廳多次安排部署設施農業建設和防災害工作,與氣象部門加強工作協同,對氣象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及時掌握苗情、墑情、災情的發展動態。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和應對措施通知到生產主體,主動避災、科學防災。發布《設施農業應對降雪降溫大風天氣的技術指導意見》,派出4支自治區級防災抗災團隊,提前赴各地指導,組織各級技術人員510人次下沉一線,實地勘察溫室受損情況,指導修繕溫室大棚,盡早恢復生產,其中興安盟向種植戶發放防災指導意見宣傳單3000余份,現場指導種植戶及時清理棚室積雪,講解防災減災自救措施。國家支持救災資金2890萬元第一時間下達盟市,帶動地方旗縣加大救災資金投入,重點支持受災地區恢復生產。
內蒙古農牧廳種植業管理處負責人李志偉介紹,目前全區230萬畝設施棚室開展早揭、晚蓋保溫被(簾)工作,增加設施內光照,及時清理棚膜上的霧滴、灰塵、積雪,加強棚膜透光性。組織檢查全區100余萬畝設施棚架,加固壓膜線,壓牢保溫被,增強棚室抗寒抗風能力。采取炭爐、暖風爐、電暖風等臨時加熱措施將棚內溫度保持在5攝氏度以上。同時組織鋪設干燥秸稈除濕,指導少澆水或不澆水,降低棚內濕度。組織近70萬畝設施噴施磷酸二氫鉀、氨基酸、腐殖酸或海藻酸肥等促進作物恢復,刺激根系活性,提高植株抗性,防治病害。(記者李昊)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