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工程,必須落實規劃、扎實推進。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就要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扎實有力推動各領域重點任務落地見效,奮力開創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沒有產業的農村,難聚人氣,更談不上留住人才,農民增收路子拓不寬,文化活動很難開展起來”。我國傳統農業具有“小、散、雜”的特點,且小農戶數量眾多,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農業種植區域化分割。因此,推動產業振興,要解決當前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機械化推進的阻礙,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將家庭經營小田合并為適合農場種植大田,統一規劃,按需種植。同時以地域農產品為特色,因地制宜發展地理標志品牌農產品,守住農民的“錢袋子”。另一方面不斷催生農業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農業產業鏈,從種養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推動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居、游、養、娛”為重點,將生態資源、生態文化轉化為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打造集田園風光、山水氣息、人文特色、非遺傳承為一體的新型旅游模式。
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群眾不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拓展農民收入,在保障基本生產性收入、勞務性收入的基礎上,可加大針對鄉村振興相關政策補貼力度,增加政策性收入;持續推進農村土地、房屋和林權等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的轉讓和掛靠,擴充財產性收入;加大對農民提供技術、市場、資金等支持力度,豐富經營性收入。同時,目標要轉向鄉村振興“主力軍”,注重發展新型職業農民。青年是產業發展的革新力量,也是鄉村振興的磅礴動力。無論是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還是打造休閑文旅農業、生態農業,都依賴青年的專業理論知識和開闊視野。通過推動“青年下鄉”,加強高校勞動教育,樹立正確勞動觀念,踐行艱苦奮斗的勞動實踐,讓青年大學生懷揣鄉村振興夢,帶著專業技能和充足干勁入駐鄉野,在田間地頭揮鋤不輟,用自身汗水澆灌豐實之花,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
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美鄉村建設既聚焦“硬件”又突出“軟件”。一方面,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整治優化村莊環境為重點,以建設宜居鄉村為導向,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加強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綜合服務、農房、農村人居環境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鄉村,在數字政務、農村電商、農業信息化等方面做好相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鄉村組織體系、服務體系、保障體系,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和鄉村治理。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埋藏在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中。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積極涵養鄉風文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鄉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實現物質富裕的同時達到精神富足。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三農”問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立足國情農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著力優化產業升級、提高農民福祉、改善鄉村環境,不斷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作者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