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19日電 “半夜起來加黑炭,熏得花菇黑黜黜,白天瞌睡瞇瞪瞪,黑菇撂進沙溝溝;現在插電不用管,電烤花菇俊艷艷,卡車拉上到處串,出市出省還出國……”隆冬時節,在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芹河鎮酸梨海則村的蔬菜大棚外,菇農徐廣飛一邊哼唱著信天游,一邊把烘干的花菇往車上搬。
“以前收獲香菇后需要燒煤烘干,人整晚都要在爐邊守著,溫度太高,會把花菇燒焦,太低又怕花菇發霉。”徐廣飛說,“在花菇市場,不同品相的干花菇每斤售價從20元到80元不等,如何讓我們的干花菇質量更好、品相更佳,賣上更好的價格、走向更遠的地方,我想到了供電所人員‘煤改電’的宣傳。”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徐廣飛買來了電能烘干機,這臺機器能自動調節溫度、濕度,還能設定烘干時間,比燒煤方便多了。“由于烘干機負荷大,原來的電表功率有限,國家電網榆林供電公司為我們村專門開辟了‘煤改電’綠色通道,提供勘查、設計、施工、驗收、送電‘一條龍’服務,從提出申請到辦理完結,僅用了一天。”他說。
從重新布置用電線路、安裝智能電表,烘干機實現了到貨即用,酸梨海則村的農民看到了把優質香菇賣上更高價錢的希望。徐廣飛說:“用電烘花菇,一天能出一爐,一爐能出300斤,效率比煤爐高了很多。白天進行鮮蘑采摘和干蘑分裝;晚上利用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進行花菇烘干,不僅節省電費和人力,還使花菇的賣相更好,售價翻了一倍。今年,我家一個花菇大棚能凈賺5萬元。保住脫貧成果,我們的底氣更足咧!”
酸梨海則村黨支部書記佘廣軍說,作為曾經的貧困村,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村里組建的種植合作社已發展到146座大棚,由60戶村民共同經營,種植花菇、葡萄、草莓等果蔬。“合作社現有花菇25萬棒,年產量可達50萬斤,在‘煤改電’政策的支持下,我們村的花菇品質逐日提升,讓我們沙窩窩變成了聚寶盆!”(劉彤 王新月)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