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不僅是鄉村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引擎。山東省平邑縣近年來重視盤活非遺資源,山東省平邑縣文化和旅游部門牽頭組織鄉村非遺項目梳理,對非遺傳承人進行現代市場營銷培訓,并成立協會,引導非遺領域的規范發展。
經過不懈努力,諸多非遺項目如今在平邑縣的鄉村扎下根,當地探索的“深耕品牌+拓展市場+植根鄉村”的非遺保護模式,也成為山東文化旅游領域助力鄉村振興的示范性項目。
山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平邑縣的中藥炮制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過去3年,該公司建成上千平方米獨立凈化車間、古法炮制研學室、“民俗記憶”博物館,成為當地研學旅行的重要節點,帶動當地不少村民就業。
“公司的中藥炮制研學基地位于臨澗鎮鞏家村,高峰時段,每天有上百名學生前來參觀體驗。”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研學游火起來之后,鞏家村周邊興起采摘等鄉村旅游新業態。一些老手藝人認識到傳統工藝的價值,正在與公司商量新的合作模式,以豐富研學體驗內容。
鄉村孕育了諸多非遺項目,也曾擁有大批受眾。隨著時代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項目的受眾基礎被削弱,項目傳承面臨瓶頸。
著眼于此,平邑縣決定向市場要效益,先從研究市場需求入手。平邑縣文化和旅游局召集非遺傳承人舉辦座談會,了解大家心聲。繼而與高校、企業合作,對傳承狀況較好的項目進行創意開發,并融入旅游線路,以知名度換銷量,以口碑換人氣。
截至目前,平邑縣今年已舉辦非遺主題展銷活動超30場次,帶動旅游消費約260萬元。在平邑縣日常舉辦的街舞大賽、廣場藝術節、惠民消費季等活動現場,都有非遺項目的相關展示活動。一些村民還自發組織起來,在平邑縣文化和旅游局指導下,擔任文化旅游活動的“非遺宣講員”。
植根鄉村的非遺怎樣獲得持久生命力?單有市場需求不夠,還得有一群真正熱愛非遺的傳承人和傳播者。
如今,平邑縣有縣級及以上非遺項目100個、傳承人53人。在傳承人背后,當地還有數以萬計的非遺愛好者、消費者、志愿者。
在某非遺文創街區,草編傳承人李自亮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景區駐點展示員”。多年來,他跟平邑縣多家景區合作,培養120多位鄉村手藝人到景區展演,并售賣自己制作的產品。李自亮說,其公司的產品每年在景區的銷售額超30萬元,這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團隊成員雖然來自鄉村,但學會草編手藝之后,他們已然變成非遺技藝最熱心的傳承人。
沂蒙挑花、仲原烙畫葫蘆、蒙山桃木雕刻……平邑縣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重回民眾視線,成為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好幫手。
在山東某中藥材進出口有限公司的非遺工坊,40畝艾制品生產基地、2000畝野生艾草種植基地是周邊群眾“新的田野”。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非遺工坊打造產品研發、生產加工、艾灸養生等全產業鏈,帶動周邊的豐陽鎮西峨莊村等7個村的132個農戶就業,人均每月增收1000元。
為實現非遺產業高質量發展,平邑縣成立非遺保護協會,進一步研究鄉村非遺產業的發展現狀,吸納各界人士參與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往,進入冬季的平邑縣鄉村,群眾多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現在,很多村莊通過發展非遺產業,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就業。
幾位村民跟隨劉氏翻花非遺項目傳承人劉慶懷,白天干活,晚上學習。“只要下功夫,沒有學不會的手藝。”劉慶懷說,如今,他通過直播賣貨,帶著徒弟一周能實現3萬元的收入。
互聯網帶來的不僅是海量的資訊,還有商業機會。今年年初以來,平邑縣的郝氏風車非遺項目整合線下零售與線上展銷,持續跟電商平臺合作,探索構建全渠道零售路徑。截至10月,郝氏風車相關傳承單位的銷售額突破100萬元,有上百位村民參與制作,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左右。
平邑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非遺與鄉村振興應該有更多的“化學反應”。比如,發展鄉村旅游離不開非遺項目入駐。失去非遺展示體驗,鄉村旅游基本上就是換了地方的“城區游”。平邑縣也將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做強線上推廣,讓平邑縣非遺項目在鄉村恢復活力、展現更大作為。(記者蘇銳)
責任編輯:位中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