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定義:在一定距離以外不直接接觸物體而通過該物體所發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來感知和探測其性質、狀態和數量的技術。
學科:資源科學技術_資源信息學
相關名詞:電磁波 高光譜 傳感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遙感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最后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性技術。
遙感技術的分類主要有光學遙感、微波遙感、紅外遙感、雷達遙感等。其中,光學遙感主要利用物體對太陽光的反射特性,微波遙感則利用物體對微波的反射特性,紅外遙感利用物體自身輻射的熱能,而雷達遙感則利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特性。
遙感技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人們開始使用氣球和風箏等載體搭載相機等設備,實現對地球大氣的監測。20世紀60年代,隨著航空攝影技術的發展,美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這標志著遙感技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初期,遙感技術主要應用于軍事、氣象和地質勘探等領域。在遙感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高空間、高光譜、高時間分辨率的“三高”成為其主要發展特征。現代遙感技術已經采用了多種不同的傳感器和遙感平臺,如衛星、飛機、無人機等。同時,多源數據融合、多角度遙感、激光雷達、三維植被輻射傳輸模型等技術也在逐漸應用于遙感領域。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遙感技術能夠更加準確地獲取和處理地球表面和大氣中的各種信息。
目前,遙感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例如,在資源環境領域,遙感技術可以用于監測土地利用變化、森林資源分布和變化、水資源分布和變化等。在水文領域,遙感技術可以用于監測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及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在氣象領域,遙感技術可以用于監測氣候變化、氣象災害等。在地質地理領域,遙感技術可以用于探測地質構造、地貌特征等。此外,遙感數據的普及和開放,還催生了眾多遙感數據應用和處理方法,例如遙感圖像分類、時序分析和數據融合等。
(延伸閱讀作者:西華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 李斌斌博士)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