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為什么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怎樣發展實體經濟等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著力點,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但也面臨國內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困難和挑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把實體經濟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充分挖掘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擴內需、提信心、防風險,打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組合拳。
發展現代制造業,推進新型工業化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只有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才能建成現代化強國。目前,我國制造業規模居世界首位,但同世界工業強國相比,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產業基礎和產業鏈脆弱問題仍相當突出,必須加快補上這一短板。要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現代制造業,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
發展現代制造業,應當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一是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同發展。正確認識和對待傳統產業,不能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要圍繞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物質需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升基礎產品質量和技術性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發展新動能。二是堅持綠色低碳發展。處理好發展與減碳的關系,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推廣應用綠色節能技術,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推廣新能源應用,促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三是堅持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形成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產業布局。完善工業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增強產業鏈配套和供應鏈管理水平,補齊基礎軟件、核心硬件、基礎原材料等方面的突出短板,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打造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事關經濟發展安全,事關百姓切身利益。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足,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夠高,農業現代化進程較為滯后。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必須聚焦現代農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鍛造強大產業韌性。
打造現代農業,應當注重提升農業質量效益,依靠科技創新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圍繞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任務,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補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探索土地規模化經營,充分釋放糧食增產潛力。加快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減少農產品采收、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損耗,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把種業研發作為提升糧食產能的突破口,加大種業研發投入,發展生物育種,加快種業產業化步伐。二是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在種子品種、農機裝備、農藥化肥等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加快發展智慧農業、信息農業等,推進先進農機應用,讓科技創新成果惠農利農,形成農業科技成果研發推廣應用的良性循環。三是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挖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潛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聚焦發展農村服務業,既要發展農資物流供應、農產品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也要做優民宿、康養等鄉村休閑旅游業,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建設現代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
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5%左右,在創造就業崗位、耦合產業生態系統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需強化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供給對需求升級的適配性。緊密結合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研發設計、金融服務等行業做優做精,提高智能作業、數字作業、科技作業等方面能力,以信息技術應用為鏈接,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主動適應、引導居民消費升級,在健康、養老、教育、家政等領域,引入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的經驗做法和業務模式,積極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要。努力增加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加大對社會公益服務、社區便民服務等領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社會服務的普惠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現代服務業的品牌效應和品牌意識,以標準體系和評估體系建設為引領,提高全社會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著力打造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品牌,為我國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競爭奠定堅實基礎。健全協同高效的現代服務業管理體系,加強整體規劃和合理布局,優化監督管理體系和方式,強化政策協同引導,積極推進服務業重點產業聚集、重要資源整合、重大功能集成,加強對區域空間布局、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統籌,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塑造數字經濟優勢,促進數實融合
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成為未來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戰略制高點。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在提高生產要素投入效率、開拓新市場空間、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的作用愈加凸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賦能實體經濟,是加快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協同推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發展數字經濟,技術與市場是兩個關鍵要素。縱觀全球技術革命歷程,每一次底層技術的突破,都會帶來新一輪市場迭代,形成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一方面,應圍繞加快技術趕超步伐做文章,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提升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盡快突破“卡脖子”問題,將發展數字經濟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應圍繞促進供需高水平良性循環下功夫。在生產端,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發展壯大,以數字賦能提高農業、服務業效率。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做大做強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加快在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等領域形成新突破,努力在全球產業鏈優化升級中搶占先機。在需求端,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利用數字經濟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進一步創造新的投資、消費需求,釋放內需潛力。此外,充分發揮平臺企業作用,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支撐保障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各國經濟發展歷史,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躍升,都離不開相關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科學規劃布局。我國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機場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為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當前科技發展新形勢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上持續發力。
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既要注重能源、交通、通信等“硬環境”類基礎設施建設,也要提升政策、服務、金融、信用、法治等“軟環境”類基礎設施水平。一是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應加強鐵路、公路、水利、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優化電力供應布局,增強新能源儲存和應用。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加快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等。強化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等領域基礎設施投入,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一代通信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算力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領域支持力度,為萬物互聯、人機交互等應用提供支撐。要前瞻性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產業創新基礎設施,支持信息科技、生物醫藥、基礎科學等領域技術研發。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離不開良好營商環境的支撐。要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多層次供給體系,促進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融合發展,提升金融服務的適配性。要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積極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獎懲分明的信用環境、開放便利的市場環境,努力“放”出效果、“管”出質量、“服”出紅利,增強實體經濟發展的“軟實力”。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青島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胡偉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