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后旗查日蘇鎮寶樂特格爾嘎查,成片的灌木郁郁蔥蔥,雉雞、刺猬、獾等野生動物時常在林間出沒,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據了解,寶樂特格爾嘎查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心,20多年前,這里是1200畝沙地,風一吹,黃沙漫天,當地人常常調侃說:“這里一年只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由于風沙太大,地里的農作物經常剛長出來,就被沙塵掩埋,種地十分困難,農田村莊一步步被流沙蠶食。
當地村民飽受風沙困擾,怎么讓莊稼不被風沙埋掉?怎樣在這里繼續生活下去?成為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莊稼是農民生存的根本,必須要改變這樣的生存環境。當時已年逾五旬的村民百順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要治沙、要種樹。
從2002年開始,百順老人帶領全家人義無反顧地投身治沙事業。剛開始,百順就遇到了種樹成活率低的難關。他們在沙地上種下一棵棵小樹苗,到來年春天,成活率達到了六成。但一場風沙過后,活下來的樹苗已不到兩成。“雖然活下來的樹苗只有兩成,但只要有活的,就有希望,種得越多,活下來的就越多!”百順老人斬釘截鐵地說。
沒有經驗,資金又少,百順就變賣了家當,育樹苗、拉圍欄、栽固沙草、日夜巡護、向專家請教……苗木的成活率不斷提高,后來,百順全家干脆帶著鋪蓋卷和干糧,搬到了沙地里。
百順一家居住的土房修建在沙窩上,條件簡陋,方圓一公里沒有人煙。在治沙的第十年,百順老人患上了結腸惡性腫瘤,不得不暫時放下手中的種樹工具。但他沒有放棄治沙,在做完手術的第二年,百順老人再次踏進沙地,有了更加堅定的信念,這一堅持又是10年。“我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人與自然》,只有改善生態才能讓萬物安生。我始終認為,保護生態環境對我來說就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百順老人激動地說道。
20多年來,百順一家基本沒離開過這片沙地,在他們辛勤勞作下,綠色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百順一家以兩代人的心血,建成了有15萬棵柳樹、楊樹、梨樹、桃樹等20多種樹木、300萬棵小葉錦雞兒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近3萬畝農田得到保護。
如今,74歲的百順老人依舊身體硬朗,講話聲音洪亮,絲毫看不出曾經被病痛纏身的痕跡。望著眼前蔥郁的綠洲,百順老人動情地說:“這里天地廣闊,大有作為,我們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把這片綠色傳承下去。”
百順老人用自己不變的初心與堅持,守住了自己的小家,更守住了村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百順老人的勇敢、堅強、持之以恒治沙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子女,“我的父親出生在沙窩里,用20多年把沙海變成了綠洲,我要把植樹治沙事業的接力棒接好,現在生態環境變好了,植樹也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今年我們已經補植了4500棵樹苗,明年還要補植一萬棵。”提起未來的打算,百順老人的三兒子金柱斗志昂揚。(記者薛一群 通訊員孫新舉)
來源:內蒙古日報
責任編輯:賀治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