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年自種水稻品種是南粳9108超級稻,估計每畝產量能達到1200斤。”10月29日,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境內灌西鹽場大德八圩,種植戶劉艷麗指著一片金燦燦的稻田介紹。這種水稻平均生長周期在200天以上,產出的大米口感酥軟,散發茉莉清香,近年來市場一直俏銷,今年又是個好收成。
金秋時節,稻谷飄香。連日來,灌西鹽場由11500畝鹽堿地綜合開發的“海水稻”已經成熟,相繼進入收割期,田間地頭人機并舉,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在灌西鹽場大德八圩,4臺大型收割機正在稻田里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和種植戶的笑聲,切割、脫粒、運輸、粉碎秸稈等程序一氣呵成。
灌西鹽場有100多年的產鹽歷史。1997年開始,鹽場開始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探索之路。在這片鹽灘上,鹽場組織市、縣農技人員對場區土壤條件進行調研論證,在此基礎上,決定對路北工區1至4組灘后夾灘6200畝低產、低效鹽田退鹽轉農,待引淡洗堿達標后,進行土壤改良,試種水稻。經過先期土壤改良后,先后試種棉花達到1670畝,收成近40萬擔,畝均效益是產鹽的3倍。
2000年起,灌西鹽場在灌云縣國土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根據國土資源部及省國土資源廳土地復墾文件精神,在保證全省“耕地動態平衡”的前提下,歷時7年,分7期累計復墾土地3萬余畝,由此拉開了灌西“跳出鹽業謀發展”的序幕,并迅速與縣農開部門、江蘇省農科院、沿海地區農科所等單位協作攻關,成立鹽場明威農業公司,設立“鹽田快速高效墾植技術與模式”創新課題。
針對田埂上只有堿蓬、蘆葦、三棱草等野生耐鹽植物的11500畝鹽堿地,平均海拔2.3—3.2米、區域高差60厘米、部分田塊內落差50厘米、土壤平均鹽分達0.078%的實際情況,在市、縣科研人員的帶領下,灌西鹽場著力打好水源保障、灌排配套、土地平整、電通路暢4項基礎,采取耕、曬、泡、旋、排“5Ν”快速高效排鹽法,實現了百日排鹽達到常規技術5年的排鹽效果,并摸索出了干耕水整、選用高產耐鹽良種、稻綠麥油輪作、顯旱即灌等技術創新成果。灌西鹽場還積極落實鹽害、板結、貧瘠、草害、病蟲、倒伏、早衰等應對措施,從精團隊、輕資產、大服務、提效率等方面全面創新現代農業高效經營管理模式。
灌西鹽場明威農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片鹽堿地2011年就開始大面積改良種植水稻。在不斷提高產量的基礎上,為了保證稻米質量和效益,我們每年實行單季種植,全程實行機械化作業,2019年部分田塊就實現平均畝產過千斤——這標志著鹽場鹽堿地改土技術進入新階段。”
據悉,這里還創造了沿海重鹽土開發種植水稻平均單產、最高單產和畝均效益3項新紀錄。
責任編輯:常毅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