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強調,“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我們要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發揮巨大人力資源優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一、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準確把握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征,深刻認識這些變化對人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對于謀劃好人口長期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總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60余年來首次出現下降;全年出生人口為956萬人,比上年減少106萬,也是數十年來首次降到1000萬以下;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9.8%,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生育水平下降、總人口進入慢增長或負增長時代已經成為國際人口變化的大趨勢。我國人口雖然出現下降,但仍有14億多人,人口規模依然巨大,到2050年仍將在13億人左右,是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遠高于第三位的美國,人力資源充沛、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將長期存在。
據國家衛健委中國人口發展與研究中心的預測,我國人口總量將相繼經歷零增長和負增長,人口負增長將呈現出近期慢、遠期快的態勢,人口負增長將持續到本世紀末之后;同時,也應看到“人口紅利”沒有消失,發展動力依舊強勁。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國有近9億勞動力,每年新增勞動力都超過1500萬,人力資源豐富仍然是中國的突出優勢。更重要的是,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人才紅利”正在形成。
人口總量出現下降的同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口老齡化率快速上升會對我國發展帶來一定挑戰。這些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需要正確予以看待。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約半數為60到69歲的低齡老年人,不少人具有知識、經驗、技能的優勢,身體狀況尚佳,在自愿的基礎之上,可以繼續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余熱。雖然少子化、老齡化趨勢明顯,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巨大,仍處于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期。
二、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
提高人口素質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關系千家萬戶幸福。新征程上,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不斷提升人們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科學文化素質,持續創造有利于發展的人口總量勢能、結構紅利和素質資本疊加優勢,我們就一定能推動提升人口發展水平,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是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最重要途徑,是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關鍵。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中,中國的文盲率最低。我國已建成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內的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九年制義務教育極大地提升了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7年,增加到2020年的10.8年;勞動者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教育差距還非常明顯,我國需要繼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全面提升人口健康素質。健康是影響整個生命周期的重要人力資本構成。我國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但是,我國人口健康面臨人口結構和生活方式轉變帶來的挑戰和威脅。過度的工作壓力、快速的工作節奏導致患病率提升,疾病年輕化態勢日趨顯著。青少年營養健康和視力問題日益突出。全面提升人口健康水平,需要建立全民健康計劃,塑造健康生活。需要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需要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制度。需要優化醫療照護,延長國民健康生命周期,促進國民健康平等。同時,重點關注兒童青少年、老年、貧困群體、身心障礙群體等弱勢群體的健康保障。提高弱勢群體的醫療服務使用率,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減輕弱勢群體的醫療負擔。
全面提升人口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任務,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質的必然要求。提升思想道德素質,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持續深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加強誠信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重信守諾的傳統美德。大力普及工作生活、社會交往、人際關系、公共場所等方面的文明禮儀規范,引導人們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和規則。
三、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
人口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變量。需要統籌人口發展與人口安全,既要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也要考慮人口自身安全,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
適當提高生育水平。當前,我國出現低生育水平,總和生育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于較低水平。育齡婦女生育意愿長期低于更替水平,是生育水平進一步走低的關鍵性因素。國家衛健委中國人口發展與研究中心2021年調查數據表明,“60后”“70后”“80后”“90后”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分別為2.04個、1.99個、1.94個、1.85個,均低于更替水平,其中“9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已降至1.66個。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這是繼2015年全面兩孩政策之后中國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也是在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之后,針對中國人口形勢所作出的重要政策響應。中國從此進入多孩時代。雖然伴隨全面兩孩、放開三孩等政策的調整,對生育水平的一些積極影響有所顯現,但總和生育率在“十四五”時期還將在極低水平波動。
提高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勞動力要素的質量和配置水平在國家發展格局中更為重要。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穩定而高質量的勞動力群體是維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勞動者素質提升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過去40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主要得益于豐富的人力資源。但隨著人口結構的轉變,我國人力資源總量和人口總量開始下降,對經濟發展帶來潛在不利影響。為培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所需的人力資源,應圍繞提高潛在人力資源數量和提高現有人力資源質量,以支撐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
實施更加積極的生育支持措施。為推動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要實施更加積極的生育支持措施,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擴大生育保險覆蓋面,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機制。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建立嬰幼兒照護體系,減輕女性對職業發展的擔憂。合理規劃和適度增加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給予生育家庭補貼。合理安排公共財政在社會福利、醫療和教育等方面支出比例。增設兒科醫生培養專項經費,緩解幼兒醫療供需不平衡矛盾,加大托育服務業稅費優惠力度。
(原載《紅旗文稿》2023年第11期,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教授)
來源:《馬克思主義文摘》2023年第3期
責任編輯:馬中妙 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