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干達東部城市金賈舉辦的烏干達第二十九屆全國農業展上,中國專家向參觀者介紹優質農作物品種。新華社記者 聶祖國攝
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的示范基地,陽光灑在水面,鲇魚在魚塘里暢游。從2012年開始,中國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向烏干達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積極向當地農民分享知識和技術,助力提升當地農業生產能力。截至目前,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烏干達南南合作項目已執行至第三期,為當地農民開拓了脫貧新路徑。
烏干達副總統阿盧波表示,60多年來,烏中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農業等領域加強合作,為烏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創造了條件,烏方對此表示衷心感謝。她高度肯定前兩期合作項目富有成效,希望并相信第三期合作項目將助力烏中農業合作再創佳績,推動烏干達實現可持續發展。
“魚苗成活率從36%提高到81%”
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是中烏友誼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合作項目。去年11月,9名中國農業專家來到烏干達,開始執行為期3年的第三期合作項目。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正趕上中國專家向當地漁民示范科學投喂餌料的方法。56歲的中國水產專家陳太華耐心講解:“魚塘養殖要注意控制餌料投喂方式方法,投喂量要根據魚的種類、尺寸、數量以及水質等因素來調節……”
示范基地有10個魚塘。幾個月來,中國專家向當地漁民傳授鲇魚的人工繁殖、種苗選育、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等知識,手把手演示魚塘清理、水質監測和餌料投喂等基本操作,同時幫助漁民開發出兩種價格實惠的飼料。
“現在我們的飼料大多就地取材,一種由玉米粉、麩皮、魚骨粉等制成,另一種由蚯蚓、昆蟲、螺蚌等組成。不僅鲇魚愛吃,價格還便宜。”當地漁民坎尼斯一邊投喂餌料,一邊向記者介紹。
提起中國技術給魚塘帶來的變化,坎尼斯有切身感受。他說:“中國專家帶來的魚苗孵化、飼料加工技術和排灌系統,讓我們的魚苗成活率從36%提高到81%。掌握增產的科學方法,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
排灌系統是魚塘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養殖效果。中國農業專家組組長張小強介紹,這里的排灌系統通過在高地開挖總渠,將水分流至不同魚塘,實現“自動流灌”,節省了用水和勞力,“這是中國傳統的‘筑壩分水,修渠引水’水利工程技術在當地的靈活運用”。
據介紹,在第三期合作項目中,中國專家計劃幫助當地養殖1000多萬尾魚,生產15噸以上魚飼料,建立34個稻魚共生示范點,同時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持等。烏干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下設的漁業資源研究所水產養殖研發中心負責人蒂本達表示:“中國專家的技術指導和經驗傳授為烏干達漁民帶來了增產增收的希望。”
“多虧了中國專家,果園產量有了大幅提高”
微風和煦,51歲的果農愛德華走進果園,樹上掛滿蘋果。“今年又是個好收成!”愛德華摘下果子,輕輕放入籃中。
愛德華的果園位于烏干達卡貝拉鎮附近,面積不大。“以前,結出的蘋果個頭小、水分少,口感不好,產量也低,還容易遭受病蟲害。”愛德華眼睜睜地看著忙活了一年的果園收成欠佳。
“我努力找過不少解決辦法,但效果都不太好。最終,中國專家帶來的蘋果砧木良種繁育技術改變了這一切。”愛德華說。
蘋果砧木良種繁育是指在蘋果樹的砧木部分進行育種選種,培育出的新品種具有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等特性。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愛德華選用了適合自家果園的砧木品種,并將其應用到蘋果樹的種植和管理中。經過實踐,他發現果樹的生長狀況良好,果子的品質和產量也明顯提高。
現在,愛德華的果園收益成倍增長,日子越過越好,家里不僅翻新了房子,還添置了電視機、電冰箱等電器。“中國專家手把手指導我們,他們為烏干達果樹種植業發展作出的貢獻令人敬佩!”看著果園的豐收景象,愛德華滿臉笑容。
在2012—2014年、2016—2018年兩期合作項目推動下,中國蘋果砧木良種繁育技術在烏干達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數量目前已達到150萬株。據烏干達媒體報道,僅在卡貝拉項目點,就有數千名果農受益。經過中國專家技術指導后,卡貝拉項目點果農的收益總體比之前增加了5倍。
針對烏干達缺乏儲水裝備和技術的現狀,中國專家還開發了“坡改梯”,并建設天然集雨工程,改造面積達4000平方米。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專家指導下建設的示范果園,優質蘋果占比高達90%,不僅單枚蘋果的重量增加了,整體品質也大大提升。“多虧了中國專家,果園產量有了大幅提高!”當地果農約瑟夫的開心溢于言表。
“吸引更多農業企業到烏干達投資興業”
在距離坎帕拉北部近3小時車程的盧韋羅區,一大早,當地農戶詹姆斯匆匆吃過早飯,便拿上紙筆,出門趕往水稻旱育秧技術培訓活動現場。
當天,南南合作項目盧韋羅駐點的中國專家講解了節水抗旱水稻新品種WDR—73:“與傳統水稻相比,WDR—73在有水灌溉的高產田可節水50%以上。在低投入情況下,WDR—73也比當地品種高產30%以上。”詹姆斯把專家提到的方法和數據認真地記錄下來。“中國專家從我們的實際需要出發,真心實意幫助我們。改良后的新水稻品種將帶來更大豐收。”
今年1月,由第二期合作項目篩選的WDR—73在盧韋羅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喜獲豐收,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目前,中國專家正繼續開展水稻新品種WDR—57的相關研究。
烏干達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數據顯示,烏干達70%以上的人口以農業為生。前兩期南南合作項目切實提高了當地農業、畜牧業和漁業產量。第三期合作項目烏干達協調員彼得·穆因博介紹,項目旨在將農業生產商業化,目標是增加烏干達農產品對海外市場的出口。
張小強表示,第三期合作項目主要借助中烏友誼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兩大平臺,更大范圍推廣中國技術。“希望這一期項目能夠進一步推動中烏農業貿易和投資合作,將烏干達優良農產品更多推向國際市場,同時也吸引更多農業企業到烏干達投資興業。”
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干事貝絲·貝克多對中方多年來向南南合作項目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她強調,該南南合作項目的成功經驗在于,中烏兩國政府對項目高度重視并予以大力支持,在實施過程中主動同兩國發展目標對接,極大促進了烏干達經濟社會發展。(記者黃培昭 俞懿春)
責任編輯:秦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