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9時,伴隨一聲聲哨響,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場館正式開賽。
這是我國目前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來自全國36個代表團的4045名選手同臺競技,在109個項目中亮出絕技。
工業4.0、云計算等賽項,培育先進制造業動能,助力數字經濟騰飛;飛機維修、軌道車輛技術等賽項,推動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花藝、時裝技術、健康和社會照護等賽項,貼近大眾生活場景,激發創意設計驅動力。這些大賽項目緊貼生產生活實際和發展形勢,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就業創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做得多、做得快到求質量、出精品
來到比賽現場,當然要先到數控車、數控銑等“工業母機”項目走一走。
面對數控機床、電腦等設備,選手們聚精會神、爭分奪秒,設計工藝、編制程序、加工零件。
“說起數控車,很多人有些陌生,但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擔任本次大賽數控車項目裁判長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級工程師宋放之介紹道,“天上飛的衛星、飛機,地上跑的高鐵、汽車,水里游的潛艇、輪船,還有杯子、瓶子等各種日常生活用品,都要用數控車床做出模具,再加工出來。”
可以說,數控技術是實現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制造的基礎。
“目前,全球各國都很看重這個項目,它主要考驗選手從工藝設計到機床操作,再到產品控制等整個生產過程的技能水平。”數控銑項目裁判長、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高級技師魯宏勛說。
身為連續多屆被聘為世界技能大賽中國技術指導專家,宋放之和魯宏勛深刻感受著舉辦技能大賽對技能人才培養的作用。
“過去,我們追求做得多、做得快;現在,我們以技能大賽為抓手,引進了世界技能大賽的理念和方法,推動我們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提升工藝技術的質量意識,求質量、做精品。”宋放之說。
“10多年前,我們選拔參賽選手時,選手得分只有40來分,目前我們能達到95分。”魯宏勛認為,以賽促訓、以賽促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大縮短了企業用人的培訓周期,減輕了成本,“參加過技能大賽的選手,找工作時很搶手,待遇也不錯。”
新職業新經濟,技術技能日趨融合
新增20個新職業賽項,是本屆大賽的一大特點。尤其是智能制造工程技術、集成電路工程技術等5個數字技術技能類新職業項目,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
“現在,智能制造發展速度非常快,我們作為老師也感覺壓力很大,如果埋頭教學,可能會出現一些盲點,所以想來這兒觀摩學習,取取經。”在智能制造工程技術比賽現場,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書記兼副處長唐倩來回踱步。
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唐倩覺得,眼下技術技能交叉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智能制造為例,它要求選手學機械,懂電子和計算機,還要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技術。這不僅是對選手的考驗,更是對當前的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提出了挑戰。”
大賽高學歷選手云集,有博士25人、碩士546人。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介紹,這些選手多數集中在新職業和數字技術技能領域,表明技術技能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對不同學歷層次人才技術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加大。
集成電路工程技術項目選手邱文挺便是其中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的他,同時也是廈門技師學院電子光電工程系集成電路教師。
“為了比賽,我準備了大半年。這些比賽考核的點,緊貼生產實際和行業標準。參賽能倒逼我們深入鉆研、查缺補漏,進而提升集成電路領域的教學效果。”邱文挺表示。
“學技術,好就業,能讓人生更出彩”
清空、分類、整理、收納、標簽、復盤……家政服務(整理收納)賽場,選手們有條不紊地比拼著。
這是一個新職業賽項,同時也是服務業項目。該項目裁判長談檀是一家整理收納服務公司負責人。被問到這一職業的發展前景時,談檀以她創辦的企業舉例,“2015年,公司只有我一個人,現在有1000多人,市場需求顯而易見。比賽有助于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職業,吸引更多人從事這一行業。”
“掃地機器人、酒店機器人、運輸機器人……要讓這些機器人工作,需要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目前,服務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很大。”本次大賽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項目裁判長龐春認為,比賽給很多人提供了嶄露頭角的機會,對人才培養工作也是一個很大的激勵。
“拿到前5名,就會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在我們廣東廣州,不僅可以拿到不少政策補貼,還可以拿到人才綠卡A卡,享受落戶綠色通道服務、子女公辦學校就讀、人才公寓等待遇。”龐春認為,比賽的舉辦,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還可以不斷提升全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可認同,鼓勵帶動更多人學習技能、投身技能。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技能人才各項待遇不斷提升。唐倩發現,人們對于學技能、當工人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像我們學校,有不少學生是超一本線后,舍棄一本院校來我們學校就讀,學一門手藝。他們意識到了學技術好就業,也能讓人生更出彩。”(記者李丹青 曲欣悅 史宏宇 吳凡)
責任編輯:竇菲濤 賀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