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經54歲的陳衛軍,是江蘇省宿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農作物研究室副主任,主要從事新品種試驗示范、新品種培育和優質雜交秈稻選育工作。自2004年投身農業以來,他始終扎根農業技術推廣一線,在泗陽縣王集鎮的大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傾心研究“好吃的稻米”,誓要為人民群眾端牢“中國飯碗”。
時值初秋,王集鎮花井社區的一片200多畝良種繁育基地里,水稻像是綠色的毯子,鋪滿了整個大地。這片良種繁育基地,承擔著45組國家、省級新品種試驗任務。稻田里,戴著草帽的陳衛軍正捧起一束稻穗,聚精會神地觀察稻粒的數量,看到水稻長勢喜人,他滿意地瞇起雙眼。
看到筆者的到來,陳衛軍擦了把臉上的汗水自豪地說:“你看看這稻穗多飽滿,它就是高分榮獲全國一等獎的‘泗稻301’,它株型緊湊,抗倒性強,每畝有效穗在22萬穗,每穗粒數150粒,結實率95%以上,一般畝產能達到700公斤。”
據陳衛軍介紹,“泗稻301”品種水稻聞起來有清香、觀起來有光澤、嘗起來有嚼勁,兼具東北“稻花香”的外觀和南方粳米的味道雙重優點,稻米品質達國標優質二級,深受宿遷乃至淮北地區百姓喜愛。2022年被列為江蘇省優質稻米主推品種,2023年獲得全國“超級稻”認證,是淮北地區的主推品種。
“我們經常要到稻田里,這樣才能掌握水稻選育的第一手資料。”談起自己的工作,陳衛軍如數家珍,“不同品種的水稻,外形和口感表現也不一樣。比如有些品種抗病性不好,選擇一個抗病性不錯的品種與之雜交,后代各個方面的表現可能就比較優異。”
懷揣著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赤誠之心,不管是炎炎夏日還是刺骨寒冬,陳衛軍常年奔波于王集鎮良種繁育基地與海南育種基地之間,他躬身田間地頭,歷經親本選育、雜交配組、世代選育、田間鑒定、米質檢測和抗性鑒定的過程,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將自己畢生所學和精力全部用到了優質稻米研發工作中。
然而,科研之路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陳衛軍告訴筆者,他和團隊曾花費6年多的時間培育了一款豐產優質的良種,但是一場“稻瘟病”,讓稻株整片整片地倒下。看到自己的心血付諸東流,陳衛軍忍不住淚流滿面。但他并沒有氣餒,短暫傷感之后,立即振作精神。在后來的育種工作中,陳衛軍和他的團隊研發的“泗稻20號”“泗稻22號”“遷粳25號”連續3年都有“稻瘟病”中抗以上水平的水稻新品種通過國家或省級新品種審定。每當談到這些成績的時候,陳衛軍卻總是淡淡地說,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種地貼心人”是當地農民朋友給陳衛軍起的昵稱,在他多年的研究中,陳衛軍總是把新品種、新技術及時向周邊的種田農戶推廣,盡職盡責地為大家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起陳衛軍,十里八鄉的農戶們都會豎起大拇指:“有他在,我們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目前,陳衛軍和他的團隊已經先后選育出7個國家級審定品種稻米,10個省級審定品種稻米,通過轉讓水稻新品種生產經營權等方式,陳衛軍和他的團隊已經有13項專利實現轉讓,實現直接經濟效益超1000萬元。與此同時,他研發的“好吃的稻米”品種在江蘇及黃淮稻區推廣種植面積1000萬畝,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有力地推進了當地優質稻米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升了品牌價值,更是帶動了農民增產增收。
陳衛軍多年如一日,致力于種業振興,全力研制出米質更優、產量更高、抗逆性更強的水稻新品種,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基層農技干部“敬業奉獻”的“三農”情懷。
作者單位:泗陽縣王集鎮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施秋 葛志兼 王煥 宋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