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濕地,大家腦海里也許會浮現出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神秘莫測的若爾蓋沼澤,郁郁蔥蔥的東寨港紅樹林……這些濕地面積廣闊,是不折不扣的“巨無霸”。但是在濕地家族中,還有些貌似不起眼的“小家伙”,它們或是森林中的低洼池塘,或是山石中的一泓清泉,或是荒漠中的一方綠洲,雖然因面積小被稱為小微濕地,實際上卻發揮了許多大型濕地無法替代的生態功能。
北京市的北辰中心花園小微濕地保護修復項目
什么是小微濕地?
從字面上看,小微濕地是指面積較小的濕地。那么,多小可以算作“小微”呢?目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管理部門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美國、英國等國將25平方米~20公頃的小型水體稱為小微濕地,中國將面積在8公頃以下的濕地界定為小微濕地。北京市的地方標準中將1公頃以下的濕地界定為小微濕地。
小微濕地類型多樣,有泉、溪流、河浜(小河)等自然濕地,也有景觀水面、人工凈化濕地等人工濕地。
從地理分布來看,有些小微濕地與大型濕地處在同一個地理區域,屬于大型濕地的附屬部分。這些小微濕地能夠豐富大型濕地的生境類型,提高整個區域的生境異質性(生境更加多樣化)。
有些小微濕地不與其他水體相鄰,也沒有與表層水或地下水的聯系,例如森林春池、草原壺穴、沙漠泉等,它們往往分布著一些獨特的物種,或者某些物種的亞種或變種等,成為高度分散卻罕見的生境類型。
生物的庇護所
小微濕地中的水體通常較淺,會隨著季節變化淹水或干涸,水位變化有利于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同時存在,為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提供相對充足的食物。這是因為一年中只有部分時間有水,不適合掠食性魚類生存,減少了它們捕食兩棲動物卵和幼體的機會,提高了兩棲動物的存活率。
此外,與周邊濕地相連的某些小微濕地,例如河漫灘上的水塘、與地表水相連的溝渠等,可為多種魚類提供重要的產卵和育苗場所。含鈣和鎂離子較高的巖溶洞穴濕地則是某些罕見的耐鈣植物的生存場所。
動物遷移的“踏腳石”
小微濕地還可以增加景觀的連通性。隨著疏浚(清除淤塞或挖深河槽使水流通暢)、排水和填埋等人類活動加劇,天然的大型濕地斑塊逐漸破碎化,影響了那些遷移能力不強的小型濕地動物。例如,青蛙、蠑螈和小型哺乳動物的平均散布距離一般小于0.3千米,爬行動物的散布距離一般小于0.5千米。小微濕地可以作為這些動物遷移過程中的“踏腳石(Stepping Stone)”,提高動物在遷移中的存活率(如下圖所示)。
支撐周圍的食物網
小微濕地也可以為周圍生態系統中的動物,例如食肉昆蟲、蛇、烏龜、鳥和小型哺乳動物等提供食物,提高了生態系統營養層級的復雜性,使生態系統更為穩定。
小微濕地食物網示意圖(繪圖:駱玫)
研究發現,生活在1公頃小微濕地及其周圍的蟾蜍,可以養活附近1000公頃的蛇類種群。而且小微濕地通常比大型濕地更容易解凍,因此在早春時期,筑巢的雌鳥和雛鳥更容易在小微濕地中捕食到無脊椎動物。
凈化水質
濕地是自凈功能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小微濕地水位動態變化,好氧和厭氧的土壤條件能夠交互出現,從而增強土壤中微生物對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分解轉換功能。
人們利用小微濕地這個特點,設計建設了水質凈化型小微濕地,被廣泛應用在生活污水、牲畜糞便、餐飲油脂污水的處理中。
除此之外,小微濕地還有調節徑流和雨洪、儲蓄水源和生產供給、景觀游憩與自然教育等諸多功能。這是因為,在城市中,小微濕地保持著與土壤的緊密“聯系”,是滲透性較高的區域,能夠收集和轉換一部分城市降水,緩解城市內澇。生產供給功能則指的是,稻田、魚塘、葦塘等生產型小微濕地可以向人類提供食物。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和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小微濕地比大型濕地面臨著更多的風險和挑戰,也常常在濕地保護體系和保護名錄中“缺席”。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小微濕地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它們的調查、保護和修復逐漸成為全球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近10年,中國大力保護修復濕地生態和水環境,星羅棋布的小微濕地釋放出越來越大的能量。2018年和2022年,中國曾兩次向《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提交《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和《加強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決議草案并順利通過,中國小微濕地保護方案成為全球共識。
小微濕地雖微小,卻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周邊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氣候調節都具有重要意義。讓我們一起關注和保護小微濕地,讓它發揮出更大的生態功能。
(作者單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
責任編輯:胡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