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草”和“皮革”不同,“皮革”是指去毛后的某些動物(牛、羊、豬等)的皮,可制成各種皮件,例如皮夾克、皮帶、皮鞋、皮箱等。接下來的疑問是,皮草這么名貴的服裝,售價不菲,為什么用“草”作為構詞語素呢?有人望文生義地解釋說,皮草店是冬天賣皮毛,夏天賣草席。這當然是笑話,皮毛和草席風馬牛不相及嘛。
我想,“皮草”的“草”,應該說的是“毛”才解釋得通。怎么證明呢?如果用方言詞語、文言詞語、普通話詞語一起拿來比較,可以互文為義。拿“皮草、皮毛、皮裘、毛皮、裘皮”一組詞互相比較,可以看出“草”“裘”都是“毛”的意思了。下面再用文言詞“不毛之地”和方言詞“皮草”直接來作比較。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記載:“賜之不毛之地。”“不毛”就是不長草,“不毛之地”泛指貧瘠荒涼的土地,寸草不生,不要說長莊稼了。那么,“毛”和“草”,在這里便是同義語素。這樣,可以直接推斷出“皮草”的“草”,即為“毛”,“皮草”就是“皮毛”。同時,也得出“不毛之地”的“毛”就是“草”。
最后談談“皮草”和“草皮”的關系。這是一組同素反序詞:語素相同,次序相反的合成詞。“草皮”是“連帶薄薄的一層泥土鏟下來的草”,供鋪草坪或鋪在堤岸表面(詳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30頁)。語素“皮”指的是地表面的一層,草長在這一層上,故稱“草皮”,“草皮”之“皮”是以皮喻地;“皮草”是以草喻毛,毛長在動物的皮上,是毛皮。“皮”“草”同素反序所構成的一組合成詞,詞義完全不同,說明漢語語序是重要的語法手段。再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它們的語素義仍有聯系,共同點是都含比喻義。
研究一個語言現象,常常要將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方言聯系起來研究,才能得出答案。“普—方—古”互連,這是一個百試不爽的方法。(文章有刪改)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