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三明,有兩張小小的“票據”,家喻戶曉。
一張是林票,不砍樹也能致富。一張是碳票,好空氣也可以賣錢。這兩張小小的“票據”,打通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將三明豐富的森林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是三明市綠色轉型的最好例證。全國生態日前夕,記者深入三明市,了解這里兩張“票據”點綠成金背后的故事。
一入三明,滿眼皆綠。高達77.12%的森林覆蓋率,讓三明享有“中國綠都”的美譽。坐擁青山的資源優勢,也讓三明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優勢。
經過多年來系統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三明建立了產權清晰的林權制度體系。全市累計發放林權權屬證書67.5萬本,林地登記發證率98.7%,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作為林權制度改革的策源地,新時代,三明圍繞“單家獨戶怎么辦、錢從哪里來、林子如何管、產業怎樣興”等新問題,于2019年年底創新推出林票制度。
何為林票?三明市林業局副局長潘子凡向記者解釋,林票是國有林業企事業單位與村集體或林農開展合作,將合作共有林權份額化、價值化,按村集體或個人占有的股權份額制發的具有收益權的憑證。村集體或林農可自由選擇出讓經營、委托經營、合資造林、林地入股四種模式的一種,將自己的部分林地經營權流轉給國有林場,獲得的林票可進行交易、質押、兌現,即使不進行任何操作,每年也有3%的兜底收益。
林票制度,通過股權的形式明確了林農的產權,有利于保障林農的承包權益,真正放活了經營權。林權流轉起來,實現了林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讓資源變資產、林農變股東。這種簡單的形式,一下子就受到廣大林農的歡迎。
“目前,全市累計制發林票5.8億元,惠及村民7.8萬人,所在村每年村集體收入可增加5萬元以上。”潘子凡表示,這樣的結果也完全印證了他們設計林票的初衷——提高百姓的收益。
在林票獲得成功之后,三明繼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方式,而碳票,讓三明再次成為全國的先行者。
碳票,是三明建立在林票之上的又一創新。2021年3月開始,三明市探索構建林業碳票,采用“森林年凈固碳量”作為碳中和目標下衡量森林碳匯能力的基礎,開展碳匯計量評估監測,對符合條件的林業碳匯量簽發林業碳票。跟林票一樣,碳票也享有交易、質押、兌現等功能。
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委會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林業碳票,這也是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票面上標注為常口村3197畝林地,監測期間碳減排量12723噸,由三明市林業局制發。隨后這張碳票完成交易,村委會將所得的收益14萬元進行分紅,村民人均分到150元。
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貌 楊旋 攝
“樹就一直長在山上,啥也不干,就能有一筆收入。”“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也能賣錢。”對林農來說,碳票就是好生態帶來的驚喜。
20多年前,常口村還是一個沒水泥路、沒新房子、沒路燈的“三無”小山村。但如今,依托2萬畝林地的林票、碳票,都成為百姓手里真金白銀的“鈔票”,再加上生態旅游、生態種植、林下產業等蓬勃發展,去年常口村集體收入185萬元,年人均收入也從過去的2000元增長到現在的3萬元。
“林票和碳票對我們村民來說,不光提高了收入,還提高了大家保護綠水青山的積極性。我們堅信,生態這條路會越走越寬,生態飯會越吃越香。”常口村原黨支部書記張林順說。
兩年來,三明林業碳匯經濟價值逐步顯現,累計開發碳票碳減排量98.8萬噸,實現交易117.1萬元。
兩張小小的“票據”,盤活了三明沉睡的林業資源資產,打通了森林資源生態價值向經濟效益轉化的通道,推動形成“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的利益導向機制,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而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是建立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在全市穩步推進林權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基礎上,三明率先開展了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改變了原有不動產登記一塊林地只允許登記一種權利類型頒發一本證書模式,使得林地經營權真正得到了盤活,林業生產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明市沙縣區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日里熙熙攘攘,一片忙碌景象,前來辦理各類登記業務的林農絡繹不絕。
“我們通過優化升級不動產登記信息系統、整合林權登記數據及檔案、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規范林權標準化登記程序、率先施行林權‘三權分置’登記、創新林權地籍調查方式、啟用平板林權信息采集軟件、創新抵押登記模式和延伸林權登記服務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滿足林農林企的各類登記需求,為林權在二級市場的交易打好基礎。”沙縣區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黃騰飛告訴記者,在交易中心建立以后,他們就將登記窗口開在了中心,每年平均要發放1500本林權類不動產權證書,主要為林農的承包權證和流轉的經營權證兩類。
黃騰飛介紹,下一步中心將以林權登記數據為基礎,打造林業碳票不動產登記宗地分布圖,為“碳票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便捷、產權明晰的數據保障。
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區域性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為林權交易搭建了一個平臺。林地經營權流轉、林木所有權(使用權)流轉、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等9類交易,目前都能在中心的互聯網平臺上進行交易。
通過交易中心,全市共流轉林權33373起,流轉面積648.97萬畝;各類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全市形成林業經營組織3100多家,經營面積占全市集體商品林地的57%,平均每家經營規模達3458畝。2022年三明市農民人均涉林純收入7017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涉林資產收益性收入占22%。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800多年前,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三明寫下了這句千古名句。而如今,三明依靠首創精神,為打通“兩山”轉化通道不斷注入源頭活水,譜寫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