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萬安,自主育種研發的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油菜籽畝產達到175.7公斤——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團隊6年持續耕耘,創造了新的高產紀錄;
安徽合肥,“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EAST大科學團隊聚力攻關,迎來重大突破;
中國空間站,神舟十六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承擔的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扎實穩步推進,近期圓滿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扎實推進,創新成果持續涌現,新產業新產品增勢良好,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有力助推高質量發展。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2.5%,明顯快于全部投資增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增長16.2%,其中5G、數據中心等信息類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3.1%,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融合類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4.1%。
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推動科技同經濟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高科技園區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承擔著重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
已在江蘇蘇州創業5年多的追覓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創始人俞浩倍感振奮。這個年輕的科創團隊自主研發通用人形機器人,結合先進步態控制算法和多種傳感器,能夠適應不同路面,實現自動避障。“我們將聯合高校院所、一線企業,協同突破關鍵技術、合力提升落地制造能力,持續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俞浩說。
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動科技同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創新要素加快向企業集聚。
華為芯片設計工具團隊聯合國內企業集智攻關,基本實現芯片14納米以上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EDA)工具國產化;由百度牽頭,聯合清華、北航、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等共同打造的深度學習平臺“百度飛槳”,已集聚750萬名開發者……企業日益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創新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38.5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6萬家,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60.5萬件,占國內總量的七成以上。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發明專利180.4萬件,同比增長23.3%。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路徑。
7月13日,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塊完成出廠驗收,標志著我國小型壓水堆機組模塊化制造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國產大飛機C919商業首飛,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并網發電,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過竣工驗收……今年以來,一系列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成為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重要驅動力量,科技創新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越發顯著,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上半年,我國太陽能電池、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分別增長54.5%、34.1%;高技術制造業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6.8%、14.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9%。
基礎研究持續加強,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國加快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不斷夯實。
——基礎研究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成果。
近日,中山大學教授王猛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首次發現了液氮溫區鎳氧化物超導體。這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第二種液氮溫區非常規超導材料,將推動破解高溫超導機理,使設計和預測高溫超導材料成為可能。
我國基礎研究持續發力,多項重大原創成果鼓舞人心。中國天眼FAST發現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中國科學家成功實現51比特量子糾纏態制備……5月發布的自然指數年度榜單顯示,中國在自然指數貢獻份額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質子交換膜是氫燃料電池的核心部件,它的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的研究非常重要。”前不久,依托散裂中子源這一國產大科學裝置,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殷盼超帶領課題組實現了復合質子交換膜綜合性能的穩步提升。在廣東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散裂中子源這臺“超級顯微鏡”正在幫助科研人員探究物質材料結構,目前已完成課題1000余項。
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結合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建立分子科學交叉研究平臺,推動新一代柔性電子產品技術突破;在安徽,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支撐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離子體技術等產業技術新突破;在黑龍江,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探究空間環境對材料、器件、系統及生命體的影響規律和作用機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持續發力,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為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源頭支撐。
——基礎研究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宣布,將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的資助部署,構建基礎研究人才長周期培養機制。
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快實施,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落地見效,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社會力量投入帶來更多“源頭活水”……隨著我國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一系列扎實舉措有力牽引原始創新,推動實現越來越多的前沿突破。
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3到5年的長周期評估模式,讓我們可以安心做長遠的研究規劃。”6月,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黃佳琦團隊在提升高比能電池充放電穩定性方面取得進展,這與學校提供的長期穩定支持密不可分。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不斷激發人才創新潛能,持續釋放人才創新活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減負松綁”讓科研人員輕裝上陣。
在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課題組組長可以自主招聘團隊成員、自主確定薪酬、自主選擇和調整科研任務技術路線;在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憑借研發“明星產品”評上了高級職稱;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擴大用人自主權、科研經費使用、科研評價等方面的創新探索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一項項改革“加減法”進一步釋放創新創造活力,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研人員盡情施展才華。
——更加順暢的體制機制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搭建“鵲橋”。
不久前,義烏首批“共享專利”在浙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并面向全省企業開放許可。這種新的轉化運用模式有助于破解高校院所成果“轉化難”和中小企業技術“獲取難”的問題。
新機制激活新動能。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22個省份的1500多個專利權人參與專利開放許可試點,3.5萬件有市場化前景、易于推廣實施的專利試點開放許可,匹配推送至7.6萬家中小企業,達成許可近8000項。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高技術服務業中,專業技術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1.6%、46.3%。(記者谷業凱 吳月輝 喻思南 劉詩瑤)
責任編輯:李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