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在南京林業大學化工院姚天煜童年的記憶里,外婆家所在的河南蘭考縣,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讓白茫茫的鹽堿地長出綠油油的小麥,成了姚天煜孩提時的夢想。
2021年9月,跨入大學校門不久的姚天煜被遴選到學院的“梁希創新實驗班”。這個實驗班是南京林業大學化工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創新。“我們從大一開始就跟隨導師進入實驗室”,學院推行的“本科生學術導師制”讓這群初入大學校門的科研“小白”迅速找到了研究方向。在實驗室,姚天煜與來自內蒙古巴彥淖爾的劉若琦結識,一同進行從生物質中提取多巴胺的實驗,因提取困難,實驗一度陷入停滯。但姚天煜卻意外發現,在堿性環境下,多巴胺會進行自主聚合成一雙厚實的“手”,將鈉離子包覆在掌心內。
這個意外的發現,讓還是大學新生的姚天煜興奮不已。她從小就知道,白色粉末“鈉”是鹽堿地阻礙植物生長的“殺手”,把“鈉”制服了,鹽堿地不就可以長出肥美的莊稼來嗎?于是,在學院老師的鼓勵與指導下,2022年2月,姚天煜和同學劉若琦、林雨竺、楊若菡等組建“攻堿克鹽”團隊,向自己孩提時的夢想沖擊。
此后,姚天煜帶領團隊在稻草、秸稈等農林廢棄物里提取多巴胺,并把這些多巴胺粉末按比例混合成普通肥料撒在鹽堿地里,這些多巴胺便很快能形成“聚多巴胺”。“聚多巴胺”能將鹽堿地里的植物生長的“鈉”給包裹住,植物便可生長茂盛了。此外,還可促進植物根據自身生長需要調節pH值,既“鎖”鈉,又“放”鈉,有效減少鈉沉降帶來的土壤板結問題,在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同時調節土壤,真正使鹽堿地變身“豐收田”。
利用暑假期間扎根鄉村,“攻堿克鹽”團隊的農林廢棄物里提取多巴胺法方便快捷,變廢為寶且效果好,可使鹽堿地從“長不了”到“茁壯成長”,少比例混合在肥料里撒在土壤上,便可促進鹽堿地里長出郁郁蔥蔥的莊稼來。
“我們也沒想到會真正種出金燦燦的麥田,風吹麥浪,還是在鹽堿地上!”團隊成員劉若琦看著麥田感嘆道。目前,團隊已于江蘇濱海、內蒙古巴彥淖爾等地開辟實驗基地。如今,試驗田內的小麥已進入收割階段,金燦燦、沉甸甸的小麥惹人喜愛。此外,團隊在院校支持下,正籌備成立南京堿一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科技賦能,讓我國一片片鹽堿地成為“米糧倉”。(記者何佳芮 通訊員諶紅桃 趙雨佳)
責任編輯:張麗娟 夏軍
總平臺審核編輯: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