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民工群體呈現年齡結構逐漸老化、人力資本逐步優化的趨勢,這對科學制定農民工就業政策提出新要求。今后一個時期,應立足國情實際,以穩健務實靈活的就業政策,推動農民工能就業、就好業。
農民工是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我國農民工總量目前穩定在2.9億人左右,促進農民工高質量就業,不僅事關穩就業大局,也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農民工群體呈現年齡結構逐漸老化、人力資本逐步優化的趨勢,這對科學制定農民工就業政策提出新要求。今后一個時期,應立足國情實際,以穩健務實靈活的就業政策,推動農民工能就業、就好業。
鼓勵農民工市民化。由于城鄉就業機會、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差距,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狀況仍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特別是“90后”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融入城市是其外出務工的主要訴求之一。但是,當前農民工市民化仍面臨一些障礙,特別是子女入學和家庭住房問題。事實上,隨著中國進入人口發展新常態,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住房供給都將出現供給市場逐漸寬松的趨勢。積極推動農民工市民化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必然要求。根據現有農民工隨遷子女數量和預計未來隨遷增長情況,既要增加財政支出擴大公辦學校規模,又要扶持規范民辦學校發展,多渠道強力擴充學位,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同時,推動共有產權房、公租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逐漸向農民工群體開放,鼓勵銀行提供適合農民工職業特點的住房信貸產品,支持農民工家庭就近買房、職住一體。
支持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由于產業轉型升級對勞動力技能需求不斷提升,加之家庭團聚等因素,中老年農民工跨省流動減弱,市域、縣域就近就地就業占比持續上升。縣域就業農民工增多對繁榮縣域經濟有積極作用,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能夠緩解農村“三留守”問題,促進社會穩定繁榮。但是,當前不少縣域經濟承載就業的能力有限,就業渠道較為單一。這要求加快發展縣域特色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業態。通過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吸收更多農民工就近務工,提升縣域就業承載力,拓寬就業渠道,將“美麗環境”轉化為“共富經濟”。同時,應加大對返鄉創業的支持力度,為懂技術、懂市場的農民工提供場地和資金等全方位支持,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幫助更多農民工吃上技術飯。“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保障農民工群體端穩、端牢就業飯碗,就必須精準施策,打好農民工技能技術培訓的“組合拳”,提升農民工就業的“硬實力”。政府應因勢利導,增加社會培訓預算、建設數字化培訓平臺,規范開展針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及各類知識培訓,讓求職者能夠與時俱進。探索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方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調動分布在縣域、鄉鎮、農村的各類教育資源參與農村勞動力培訓。圍繞特色產業需求,開展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持續提高縣域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為縣域經濟壯大提供人才支撐。
兜牢農民工保障的底線。老一代農民工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勞動技能單一,返鄉后因年老,就業難度更大。對于有余力、確有務工需求的大齡農民工,應通過閉環服務,提高大齡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的精準性、實效性,做好安全保障和技能培訓。應建立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試點開展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參保工作,兜牢農民工生活保障的底線。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用工管理、供需對接以及勞動權益保障等方面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這需要有關部門在規范用工制度、界定勞動關系、農民工權益保障等方面多措并舉,協同跟進。
責任編輯: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