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通過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陳家壩鎮緊抓機遇,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產業,在合作社和養殖大戶的帶領下,打造肉牛養殖示范基地,努力形成了“縣有龍頭企業、鎮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主業”的長效扶貧增收機制,鞏固提升脫貧攻堅質效。
“哞哞哞……”在陳家壩鎮大竹村肉牛養殖場,一頭頭肉牛正陸續地被裝上車,在稱重后運往省外銷售。
陳家壩鎮卓悅瑞達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母廣元興致勃勃地說:“今天是貴州的老板到我們牛場來買牛,我們一共賣了17頭牛,每頭牛大約是一萬五左右,馬上裝車發往貴州那邊去。”
2018年,通過浙江柯城—北川東西部扶貧協作,陳家壩鎮通寶村的母廣元建起了養殖場,發展到現在,已有300多頭肉牛,價值400多萬元。
“肉牛養殖一般是在一年左右就可以出欄,出欄過后,一頭牛除去成本4000多元,一頭牛平均要賺5000多塊錢,經濟效益非常可觀。”母廣元說道。
同時,當地通過貧困戶和村集體保底分紅的運營模式,建立養殖場與老百姓緊密結合的利益聯結機制,變“輸血”為“造血”,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母廣元告訴記者:“養殖場建起后,帶動了周邊20多戶老百姓在里面務工,他們中做得時間長的一年經濟收入達兩萬多元。在牛場里長期務工的百姓,一年下來,夫妻兩人要掙六萬多元。”
吳家芳是黎山村人今年58歲,平時在養殖場她的工作就是掃水、鏟料、喂牛,就近務工,不僅掙了錢補貼家用,還能照顧家里。
“兩千五一個月,包吃包住,離家近又不累,還是可以。”吳家芳說道。近年來,陳家壩鎮圍繞“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的發展思路,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牽住肉牛養殖產業這個“牛鼻子”,延伸了產業鏈條,拓展了持續增收渠道,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陳家壩鎮副鎮長楊曉艷介紹道:“2018年,我們通過爭取東西部扶貧協作肉牛養殖項目,全鎮新建了11個肉牛養殖場,現有存欄2000多頭。通過這個項目建設,我們每年肉牛出欄可以增加300多頭,產值增加700多萬,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可以帶動周邊老百姓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
以肉牛養殖為基礎,陳家壩鎮還創新提出“水果+”高山立體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把水果種植與畜禽養殖,中藥材、蔬菜、牧草種植有機結合,將北川山地資源利用最大化,還把油菜、玉米等秸稈通過養殖場回收進行飼料化利用,既保護了環境,又給群眾增加了收入。
針對下一步規劃,楊曉艷表示:“將堅持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為紐帶,不斷深化各領域合作,進一步推動畜禽食品加工、有機肥生產等配套產業發展,將養殖園區的糞污進行綜合利用,實施種養循環模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作者單位:北川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賀治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