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之年,如何起好步?離不開深入實地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管用的決策部署。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開啟全國兩會后首次地方考察調研之行。海洋漁業、生態保護、港口運營、水資源配置、特色種植業……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調研思索。
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為在全黨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黨中央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這個百年大黨的“傳家寶”,記錄了無數革命先輩艱辛探索的故事,蘊含著“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密碼。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躬行調研,以上率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去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進千家萬戶,考察足跡里有“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有“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調研開路,“勇于涉險灘、破難題”。
時針撥回到2012年。面對經濟增速下滑、粗放發展難以為繼等改革考題,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的首次地方調研選在了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
“我們不定基調,事先也沒有要求大家提交發言稿,就是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暢所欲言。”一場直面問題的經濟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
從局部謀全局,從當前看長遠。總書記特別強調,“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這之后,在湖北、在遼寧、在湖南……一系列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調研緊鑼密鼓。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審議通過。
由此起筆,新時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徐徐鋪展。
時代考卷常新。
當時間來到2020年3月,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寧波舟山港考察復工復產。
“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
回京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
調研開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貧。”
2012年12月,踏著皚皚白雪,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他強調,不管路多遠、條件多艱苦,都要服從于此行的目的。20多個小時,往來奔波700多公里,走訪兩個貧困村,召開兩場座談會。
阜平之行一年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十八洞村。“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精準扶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一把“金鑰匙”。
在調查研究中了解實際、發現問題,在調查研究中形成新措施、產生新理念。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腳步不曾停下。
為了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前往吉林、安徽等多個省市考察,主持召開了7場座談會,深入調研、開門問策、集思廣益。
馬不停蹄的背后,是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是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信仰信念。
調研開路,“向著新的奮斗目標,出發!”
黨的二十大閉幕后,首次外出考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安。
一下火車,總書記就直奔南溝村的蘋果園。聽著果農嘮“蘋果經”,他稱贊道:“這就是農業現代化,你們找到了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
兩個月后,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詳細闡述了農業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觀蒼崖碧澗,研朱子理學,感慨而言。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決不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字里行間,傳遞著對通過調查研究解難題、開新局的呼喚。
在前行中思考,在行動中升華,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方法論,更是哲學觀。一脈相承,一以貫之,一往無前。
策劃:杜尚澤
撰文:林欣雨
編輯:郭曉龍 王嶸
校檢:朱利
圖片:新華社(攝影:燕雁 視覺:賴向東 李琰)
責任編輯:范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