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多地少,嘉興卻為特例,是浙江省唯一的純平原地市。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多次到嘉興調研,對當地“三農”工作寄予厚望,曾指出“嘉興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城鄉統籌發展的典范”。19年來,作為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的嘉興不負所托、久久為功,交出了漂亮答卷。
數據顯示,去年,嘉興所有村都實現經常性收入15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農民收入連續19年冠居浙江,且城鄉收入比浙江省最低。城鄉統籌,農民富是表現,農業強則為底色。縱觀浙江省,嘉興城鄉統籌水平較高,資源和區位條件較好,有底氣爭當示范、走在前列。
黨的二十大后,嘉興旗幟鮮明地提出,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市,尤其要加快建設具有嘉興特色的農業強市,爭創農業強國市域樣板。怎樣示范?何以引領?春耕時節,記者走進魚米之鄉,感受現代律動。
穩糧保供:規模主體唱主角
稻農忙育苗,范仉洪卻忙出苗。在桐鄉市崇福鎮,不少田里放滿水,看著靜悄悄,動靜在下頭。2月底到4月中旬,正是蝦苗投放期。從田間改造,到蝦苗、水草、飼料的供應,以及整套技術指導,再到保價收購,范仉洪提供“一條龍”服務,農戶只需按標執行。清明前后,小龍蝦上市,5月下旬謝幕,一個月后,晚稻登場。
范仉洪原為紡織老板,5年前一腳跨進農門,短短時間便站穩腳跟。旗下宏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一躍成為浙江省單體規模最大的稻蝦綜合種養基地,自主經營2000多畝,聯動帶動周邊3000多畝,綜合產值超4000萬元。這種輪作方式,畝均可產水稻567公斤、小龍蝦137公斤,8329元的產值是傳統種糧數倍。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嘉興守住底線不動搖。近年來,該市全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2022年,嘉興糧食總產量98萬余噸,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31萬多畝,面積及總產連續17年位列浙江首位,以占浙江省1/10的耕地面積,貢獻了1/6的糧食產量。
傳統種糧業展現出新面貌。據了解,稻蝦、稻鱉、稻鰍等綜合種養面積在嘉興達到了14萬畝,畝均增效約2500元。當然,追求效益不能忘了生態,全市主推的稻蝦輪作不挖溝,既確保面積、產量“雙不減”,又讓效益顯著提升。
在嘉善縣陶莊鎮,這里原有近8000畝坑塘,一半多退塘還田后,如何涅槃重生?當地瞄準“智種產業”:地里主打水稻制(繁)種,水里則主導水產育苗。去年,全鎮共承接了86批次的水稻新品種試驗和展示,制(繁)種訂單面積達4300多畝,制種農戶畝均效益是常規水稻種植的2.55倍。
記者了解到,嘉興之所以牢牢端穩飯碗,關鍵在于有一批規模化的生產經營主體,否則再好的技術、再佳的模式,也難落地生效。數據顯示,就糧食產業而言,目前,全市規模化經營比例達到84.8%,戶均播種面積698畝。
有了這些基礎,再加上日益完備的社會化服務,種糧在嘉興變得更加輕巧便捷。眼下,在平湖市廣陳鎮三興村,由“星光農機”投資1億余元的糧食全產業鏈農事服務中心正加緊建設,今年可投入使用。這里采取訂單制,提供從育秧、耕種、植保,到烘干、加工等全程機械化服務,周邊1萬多畝的40多戶稻農只需做好日常管理。
此外,還有個可喜現象在嘉興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糧二代”接棒后,北斗輔助駕駛、植保無人機、產加銷一體化等新技術與新模式更入佳境。為了讓他們“種好糧”“好種糧”,嘉興還打造了“種糧寶”應用場景,土地流轉對接、社會化服務訂購、糧食供銷服務、金融保險支持等,手機一鍵便可觸達。
科技賦能:未來農場已到來
平湖并非全國著名的草莓主產區,卻有個草莓“種業大腦”。落地不到一年,長三角優質草莓種源研發中心在業界已嶄露頭角。走進嘉興佳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大棚,“草莓天瀑”令人眼前一亮,利用其育苗,種植密度可提高10倍,還是個觀光研學的絕佳場景。
因為賣的是苗,管護自然更為精細。其水肥閉合循環系統采取自動化,能收集和重新利用營養液,同時還可根據外界環境,精準提供植株所需養分。博士出身的公司負責人尹淑萍,深耕草莓行業近30載,她要售賣的不止種苗選育和培養這一核心業務,還有草莓整套專業化科技服務與系統化運營方案。
現代科技與智能裝備,正帶給現代農業無限想象。與“佳莓農業”臨近的綠跡未來農場,這里拋棄傳統土培,轉而采取沙培、氣霧培等清潔種植技術。因為通透性更好,蔬菜根系更發達,產量高、病蟲害少,再加上科技加持,占地120畝的園區,只需幾人打理即可。溫濕度、水肥比等,一切盡由“智能管家”把控。
去年,浙江公布首批10個“未來農場”認定名單,嘉興占得四席。未來很難被定義,但在這些農場中,似乎已照進現實:數字化、智能化,功能多樣、經營多元。在嘉興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潘侃看來,隨著嘉興城鄉統籌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力無疑愈加緊缺,越是需要數字化的改造與賦能,越是需要智慧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和集成應用。
記者發現,往前延伸,占牢種業高地,往后拓展,實現三產融合成為了經營主體的共同追求。在桐鄉市桐信種苗未來農場,一臺智能精量播種機,幾毫米的種子一粒一穴準確投放,同樣借助自動嫁接機器人,“咔嚓”一聲,兩株小苗截面干凈利落地得以貼合。這些設備均為自主研發,可降低勞動成本八成以上,有效解決了傳統育苗占地周期長、出苗率低、用工量大等問題。
“這不就是農業的‘地瓜經濟’,核心在總部,鏈條延四方,開辟出高效生態農業的新空間。”潘侃表示,接下來,嘉興將繼續驅動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兩大“核心引擎”,聚焦現代種業、綠色生產和智慧農業,助推產業新一輪變革。目前,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了70%,位居浙江省前列。
平臺支撐:“農業硅谷”顯雛形
元宵節剛過,嘉善農業經濟開發區鳴鑼開鼓。8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超10億元,個個“身手不凡”:雨露空間生鮮水果智慧冷鏈物流項目,達產后可日均配送300余噸水果,年銷售額有望超20億元;長三角三產融合智慧零碳綠谷項目,劍指小精尖企業孵化地;早陽華東食品供應鏈項目,主打中式包點,屆時年產能達7.5萬噸。
走完嘉興,記者有個明顯感受,如果說常規的種養業主要集中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那么像“佳莓農業”“綠跡農場”“桐信種苗”等一批科技含量足、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則主要集中在農業經濟開發區。其背后,平臺支撐功不可沒,主體們對營商環境更是贊不絕口。
2017年,在平湖市廣陳鎮,浙江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應運而生。兩年后,嘉興7個縣、市、區均成立各自平臺。截至去年底,全市農開區總規劃面積超過42萬畝,涉及總產值55億余元,集聚了62個億元以上項目,“農業硅谷”雛形初現。
在運轉機制上,嘉興采取“區鎮合一”,即農開區與鄉鎮合署辦公,同時縣級層面成立專門的國資公司,提升開發建設能效。在配套上,重點支持農開區內的農業主體項目,并在預留5%左右的規劃建設用地指標、每年5%的年度計劃指標和統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中,重點保障土地供應。
與此同時,嘉興還出臺“鄉村人才振興十條”,吸引高層次人才集聚到農開區平臺。目前,全市7個農開區累計集聚了466個項目,入駐主體657家,引入人才267名,涵蓋了種子種源、科學種養、農業裝備等,產業能級大幅提升。
如何發揮引擎的帶動作用?嘉興為此構建起“一核四芯”高能級產業平臺體系,通過以農開區為“核”,優質稻米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業創新孵化園和美麗經濟轉化區為“四芯”,形成產業梯度結構。在桐鄉崇福鎮的農創園,47個項目各有所長,創客平均年齡不及而立,活力四射、創意無限,去年產值超億元。
“大平臺與小主體之間,需要有個鏈接組織得以借船出海。嘉善用強村富民集成改革鋪路搭橋,把小微園與孵化園作為絕佳載體,培植創業創新、投資興業熱土。”嘉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枕旦介紹,全縣12個現代農業小微產業園,現在就與農戶、村集體、科研院所等形成了強鏈接,撬動農業轉型升級十分顯著。
嘉興市委書記陳偉表示,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嘉興將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扎實推動農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聯動推進農業高質高效和農民增收致富,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市,為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堅實“三農”支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朱海洋)
責任編輯:李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