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為新時代新征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農業農村基礎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出發,立足世情國情農情,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從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發,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深刻洞察“三農”發展規律和趨勢,發表了一系列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好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道路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繼承黨管農村工作的優良傳統,切實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首先,要健全黨領導鄉村振興工作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領導地位,完善黨委全面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落實好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讓黨的全面領導成為統籌協調鄉村振興工作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其次,要系統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振興各項政策,最終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來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立足國情農情村情民情,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核心領導地位,讓農村基層黨組織成為幫助農民致富、維護農村穩定、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實踐充分證明,農村基層黨組織越是密切聯系群眾、心系農民利益,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就越牢固,農村各項工作就越能打開局面和贏得主動。
最后,要培養造就一支熱愛“三農”工作的干部隊伍。領導干部的農村工作本領、“三農”工作經驗,會深刻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堅持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需要各級主要領導干部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為此,要把到農村一線鍛煉作為提高領導干部抓“三農”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厚植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懂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意識、情懷和能力。
維護農民根本利益是中國式鄉村振興的根本立場
“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將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立場,既是賡續黨成立以后把依靠農民、為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的優良傳統,又是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運用到“三農”領域的充分體現。
一方面,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這是我國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改革實踐表明,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農民首創精神,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重要經驗。新時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的要求,把農民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貫穿鄉村振興的全過程,讓農民在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樣上擁有發言權,構建農民全環節參與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實現鄉村振興讓民做主、由民做主,即通過依靠農民來發動農民,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牢固樹立農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主人翁地位。
另一方面,讓廣大農民生活得更美好,這是我國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推動農民的自由全面發展、增進農民福祉,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本質。自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讓廣大農民生活得更美好成為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要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機制,確保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中國式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使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邁入了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新階段。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應忽視脫貧戶收入水平不高、脫貧基礎脆弱,邊緣戶致貧概率較大,脫貧地區產業基礎不牢、垮掉風險較大等諸多問題。要堅持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底線,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首先,要把防止返貧擺到重要位置。設置過渡期,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不搞政策措施急剎車,確保駐村工作隊繼續留在農村。各地要認真總結脫貧攻堅經驗,發揮脫貧攻堅體制機制作用,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政策總體穩定,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其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聚焦群眾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辦好民生實事、抓好落實,讓脫貧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要注重激發脫貧人口內生動力,引導脫貧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激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勞致富,鼓勵脫貧人口向著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最后,要強化產業扶貧。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價值鏈,高質量發展扶貧產業,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鼓勵脫貧地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業、綠色循環、生態旅游等新業態,在特色上下功夫,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做強特色經濟和聯農帶農經濟。
保障糧食安全是中國式鄉村振興的永恒課題
“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盡管近年來在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下,我國糧食生產保持豐收勢頭,比如,糧食總產量在2022年達到了13731億斤、比上年增產0.5%、創歷史新高,實現了“十九連豐”,但是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國內資源環境的約束、糧食需求的持續增加、國際形勢的復雜嚴峻,使得供求緊平衡越來越緊,長期態勢特征越來越鮮明,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該立足國情農情糧情,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不放松,這是我國鄉村振興的永恒課題。
首先,要從戰略上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正確認識和把握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我國這樣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對糧食問題不能僥幸、不能折騰,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辯證地看待糧食多了是問題、少了也是問題,區分這兩種問題的不同性質,明確多了是庫存壓力、是財政壓力,少了是社會壓力、是整個大局的壓力,不能只算經濟賬、眼前賬,還要算政治賬、安全賬和長遠賬。
其次,要從落實上堅持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做到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是“國之大者”。為此,在保障糧食安全這個戰略問題上,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扛起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這不僅是黨的初心使命和執政理念在“三農”領域的充分體現,也是從講政治的高度上強化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支撐作用,能夠將加強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到實處,確保在糧食安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犯顛覆性錯誤,有效解決我國糧食安全緊平衡問題,引導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視糧食安全的政治自覺、決策自覺和行動自覺。同時,不能將糧食當作一般商品,防范和化解糧食生產向主產區過度集中帶來的風險,優化糧食生產空間布局,做到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加快完善利益補償機制,既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又讓主產區重農抓糧不吃虧。
最后,還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讓科技成為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同時,還要善于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從戰略布局上穩妥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國外農業資源,減輕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和彌補部分國內農產品供求缺口。
產業興旺是中國式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農業主要矛盾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面對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期待,需要釋放產業興旺效能,為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夯實物質基礎。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體面就業與持續增收、農業才能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農村才能煥發生機與充滿活力。因此,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關鍵,能夠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和實現農村繁榮。
一是順應產業發展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航燈、以資源稟賦為定位器,不斷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樹立全產業鏈發展思維,解決當前鄉村產業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和品種、品質、品牌水平較低的突出問題,在特色上做文章,避免同質化,不斷拓展農業多功能和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同時,要加快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原字號向制成品轉變,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二是抓住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的階段性特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豐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推動鄉村產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走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產業發展新路子,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三是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提高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形成企業和農民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決不能富了老板、丟了老鄉。
鄉村治理是中國式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鄉村振興戰略會深刻影響城鄉利益格局、農村社會結構和農民思想觀念,從而重塑城鄉秩序。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是實現鄉村善治的有效途徑。只有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才能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
首先,要充分發揮帶頭人的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實踐證明,辦好農村的事,帶頭人至關重要、基層黨組織極為關鍵。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以黨的領導統攬全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完善駐村“第一書記”制度,向農民講清楚黨的主張,增強農民的認同感;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能力,帶領農民貫徹黨的決定和推動農村改革,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
其次,要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不斷豐富基層民主協商的實現形式,著力發揮農民的監督作用,讓農民“說事、議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由農民商量著辦,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主人翁地位。
再次,要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鄉村治理。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完善農村法治服務,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完善鄉村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充分借鑒“楓橋經驗”,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把基層矛盾化解在源頭。
最后,要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發揮優秀鄉村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不斷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通過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作者系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姜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