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錨定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強國目標,如何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
“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67%提高到73%”“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政府工作報告系統回顧了過去5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的成就。
“近10年來,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圍繞糧食生產和安全,中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在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但從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現實以及中外農業發展的比較來看,現階段中國現代農業離農業強國目標還有距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說。
超級稻雙季畝產達1603.9公斤、再生稻兩季連續多年示范產量超過1000公斤、種業全產業鏈產值達392億元……這是湖南省的水稻“成績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水稻大省也面臨著短板的制約。“丘陵山區仍存在‘無機可用’和‘無好機用’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蘭定國說,“近兩年,省級財政安排2000萬元支持農機裝備創新研發,系統梳理農機裝備短板弱項清單,采用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方式,推動適用南方特性的通用機具、零部件或技術,以及糧棉油、果蔬茶、畜禽水產等裝備技術攻關。”
“農業強國必須有現代化的高質量畜牧業。”全國政協委員、延邊畜牧開發集團董事長呂愛輝提出,要注重補短板、強弱項,破解畜牧業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畜禽種質資源尤其是優秀的地方品種保護利用,推進現代智慧畜牧業發展,提升規模化、集約化畜牧生產設備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自主可控水平。
杜志雄表示,我國的農業還存在以下問題:高物質投入依賴型的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還不是很充分,農業科技創新支撐農業穩定增長能力尚不強,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綜合供給保障能力與需求之間有缺口,農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與需求欠匹配,農業生產主體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生產成本高位運行且呈現繼續上漲等,以及由此導致的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不顯著。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解決好這些問題,既是重點,更是困難和挑戰所在。
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建設農業強國,要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杜志雄認為,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在于科技支撐,需要在三個層面突破:一是把生物技術、裝備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綠色技術作為現階段農業科技革命的主攻方向。二是完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一流的科技離不開一流的人才支撐。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認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實現關鍵性領域的人才培育和科研探索的重大突破。同時科研院所應加強學科管理制度改革,強化內部學科之間的協作。
針對農業系統復雜及影響要素多樣的特點,需要利用跨學科理論研究和智能技術方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建議,建設黑土地土壤產能數字模擬大科學裝置,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科學精準評估土壤產能及地力提升,為農業集約化、數字化管理和高質高效產出提供國際領先的研究平臺。“大科學裝置作為國家基礎設施中支撐創新的關鍵一環,是落實創新發展理念、應對新發展格局、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對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區域協同等具有變革性影響。”姜明說。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艷表示,應鼓勵利用數字技術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隨著我國信息技術基建的進一步完善,絕大多數農村已經實現了網絡村村通。短視頻、直播等新型數字資訊形式降低了農戶接收信息的成本和門檻,可以更靈活地選擇時間、地點、內容類別,部分中小農戶甚至成為了參與技術創新的主體,短視頻平臺正逐步成為農民學技術的重要渠道。建議政府加強數字平臺相關技能培訓,鼓勵農技推廣機構利用數字平臺推廣農技,與中小農戶建立‘有傳有答’的農技傳播體系。”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深化農村改革,要把增加農民收入擺在突出位置,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如何讓種糧農民有效益、多得利,是我最關注的問題。在研發、推廣高效技術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種糧收益保障機制,推動共同富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說。
記者觀察到,近年來,化肥等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而稻谷最低收購價格卻沒有達到相應的漲幅。保障種糧農民的收益,政府的頂層設計必不可少。此外,兼顧小農戶的發展需求,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讓他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同樣重要。
民革中央《關于切實增強現代農業園區聯農帶農能力建設》的提案表示,目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龍頭企業帶農意識不強、農戶自我防范意識較弱、利益聯結方式不夠緊密、園區監管機制不夠完善。建議堅持黨建引領、提升各方聯農意識,堅持因地制宜、推進模式多元發展,堅持共享發展、創新利益聯結模式,堅持動態考核、提升園區監管能力,切實增強現代農業園區聯農帶農能力建設。
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是拓寬村集體與村民的收入渠道的重要舉措。“現實中,一些薄弱村因缺少資金、人才等無力開發,可以探索‘多村合作、共同開發’的合作經營機制,有地的出地,有錢的出錢,抱團引進優質發展項目。”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委書記楊恒俊說。
“構建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機制,首先要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資源要素價值低估、配置低效的狀態,才能釋放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潛能。”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說,應大力引導金融和民間資本投入,有效彌補鄉村振興資金不足,推進農村技術人才和高素質農民培養,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多措并舉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鄉村數字經濟,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和區域差距。(記者姚媛 裴遜琦)
責任編輯:魯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