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這是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如何理解文件的部署和相關要求?記者采訪了多位“三農”領域的權威專家。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從當下做起
今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面對這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今年的“三農”工作怎么干?
“起步之年,方向感很重要。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既強調要錨定農業強國目標,又體現了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就是要從當下做起、解決好‘三農’實際問題,這也就是在向農業強國的目標邁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指出,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工作抓手,為各地區各部門做好當前“三農”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9個方面33條任務,體系完整、內容全面、長短結合、操作性強。既保持了與2022年文件精神的銜接,又從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舉措新部署,豐富拓展了‘三農’重點工作的內涵。”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說。
今年是推動經濟運行總體回升的關鍵之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委員會委員張紅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全力以赴抓經濟,我們既有非常扎實的基礎,也有需要正視的內外部挑戰。怎樣以國內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做好‘三農’工作非常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意義重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與去年一脈相承,繼續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一條主線。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的部署主要側重以下三個方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云提出,一是側重部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明確提出了我們要建設怎樣的農業強國;二是側重統籌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三是側重強調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將“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專門作為一部分,“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等多條內容也直接聚焦改革。
穩面積提單產,夯實糧食“壓艙石”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部分就明確提出“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這一方面是考慮到目前全球糧食市場仍然處在高位運行,防范全球糧食市場波動向國內市場傳導,我們要把立足點放在發展國內生產上。另一方面,促進經濟回升需要提振市場信心,提振信心很重要的一塊就是穩定物價,而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對穩物價起著關鍵性支撐作用。因此,做好今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是穩大局、強信心、促復蘇的‘壓艙石’。”葉興慶表示。
在具體工作舉措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開展噸糧田創建”“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等。
葉興慶認為,今年在采取措施穩面積的同時,發展糧食生產的著力點要放在提高單產上。分作物來看,稻谷和小麥要穩面積穩產量,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提高優質稻和優質小麥的比重,而大豆和玉米通過單產來提高產量的潛力還比較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把提高大豆和玉米的單產作為重農抓糧的重要方面。
“中國有14億多人口,國內農產品的需求量和消費量都很大。我們要建設農業強國,一定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來解決糧食問題。”魏后凱指出,要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要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減少糧食的損耗和浪費。同時立足國情農情,要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確保糧食的安全,分品種確定不同農產品的“優先序”。
“穩產保供需要做好耕地、科技、大食物觀、減損四篇文章。”張紅宇認為,在耕地上既要守住數量和質量紅線,又要挖掘資源潛力,在生態友好的前提下,科學利用非耕地資源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在科技上要做到良種良法配套,把試驗田里的集成技術擴大到大田生產中去;要立足當前消費需求,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結構。“此外還要生產和止損并舉,據估算,我們如果能減少50%餐桌上的浪費,就相當于增加了1億多畝糧食生產。”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要堅持產業鏈供應鏈思維,加強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統籌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姜長云提出,要夯實儲備調節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基礎,鼓勵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農產品市場調控,推進跨周期調控、逆周期調控有機結合,把握好政策出臺和調控選擇的時度效。
做好“土特產”文章,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脫貧地區,怎樣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
“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核心是要有產業支撐。”魏后凱提出,發展鄉村產業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從各地條件和資源稟賦等出發,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發展既有地區特色、又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二是推進產業融合,打造以農業為基礎的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同時發揮城市帶動作用,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打造全鏈利益共同體,讓產業鏈各方都能從中獲益,尤其是讓農戶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只有產業得到充分發展,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就業機會,才能留住年輕人。”葉興慶指出,對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而言,要著力加強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提高經營性收入占比,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在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相對于其他產業,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鄉村產業發展的影響,總體上更加突出。”姜長云提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要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和“數商興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等,推動形成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組團、集群、融合、聯動發展新格局。
重“硬件”也重“軟件”,讓鄉村成為令人向往的地方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此作出重要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作出了細化部署。
“和美鄉村體現了中國的和文化,也反映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各個方面。和美鄉村并非千村一面,而應體現個性特色之美,強調多樣性、差異性。”魏后凱認為,當前工作的重點要聚焦在“宜居宜業”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進鄉村建設,同時要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做好試點示范工作的過渡銜接。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建設導則或負面清單,明確和美鄉村建設的原則和導向。
“要通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讓鄉村真正成為大家向往的地方。”張紅宇強調,在村莊建設和村莊規劃上要走新路,但要避免走彎路。要圍繞“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要求,做好縣鄉村規劃,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農民需求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比如,順應當前產業發展趨勢,在通網通電基礎上,讓農民能利用數字經濟發展生產,更多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關鍵,在于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尊重農民主體地位。”葉興慶表示,要順應鄉村人口結構、公共事務、政府與村莊職責邊界的變化趨勢,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村民自治的單元劃分、組織形式和技術工具,利用網絡等提高參與度和治理效能。
姜長云認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動構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務圈、繁榮商業圈、體驗旅游圈不斷取得實效。推動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下沉基層,增強服務普惠性、體驗性和有效性。(記者李竟涵)
責任編輯:魯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