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一顆大太陽,眼前一片雪茫茫,腳底下用力腰使勁啊,拉網的漢子笑臉揚啊!”歲末年初,“2022黑龍江冷水魚·冬捕季”活動在地處牡丹江市的鏡泊湖成功舉行。在漁工們高亢的號子聲中,大網緩緩拉出,數萬尾鮮魚躍出水面。霎時間,魚騰冰湖,銀鱗耀日,甚是喜人。
這場集賞魚、樂魚、品魚、購魚于一體的冰雪漁業嘉年華,成為展示黑龍江漁獵文化、推介冰雪旅游的一扇窗口,也是黑龍江發展冷水漁業、踐行大食物觀的一項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黑龍江土地遼闊、森林廣袤、水系發達,蘊藏著富集的食物資源,正以實際行動書寫踐行大食物觀的新篇章。
“2022年種了300多畝玉米,去掉農資等成本,至少能賺10多萬元。”記者采訪時,黑龍江省湯原縣北靠山村村民梁振友正為今年春耕準備農資。去年,老梁滿了“糧袋子”,也鼓了“錢袋子”。他高興地說:“種糧不光有秸稈還田、地力保護等補貼,政府還把地塊升級成高標準農田,旱能灌、澇能排。”田地肥、政策好、收益佳,農民種糧勁頭足。
踐行大食物觀,重點是糧食,基礎是耕地。黑龍江地處黑土區,耕地面積達2.579億畝,保護好沃土才能確保糧食產量。近年來,黑龍江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綜合采取工程、農藝、生物措施,確保黑土耕地總量不減少、功能不退化、質量有提升、產能可持續。前不久,黑龍江再次明確:堅持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才能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吃得飽,更要吃得好。踐行大食物觀,就要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這需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向森林要食物。來到零下20多攝氏度的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生產車間里一派火熱景象。藍莓、木耳、蘑菇……工人們忙著對林果、林菌等林下綠色食品進行深加工。森林是天然“大糧庫”,黑龍江森林面積達21萬平方公里,已經打造了林糧、林菜、林下養殖等系列森林食品,生態森林食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
向江河湖泊要食物。走進黑龍江省撫遠市冬捕節現場,聽著“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的歌聲,可以參與大網拉魚、品嘗鮮魚等特色活動,感受赫哲族漁獵文化。發揮生態、氣候和資源優勢,發展冷水漁業養殖加工,構建魚倉冷鏈物流體系,“龍江魚”一定能“游”上更多人的餐桌。
向設施農業要食物。鉆進玻璃智能溫室大棚,果蔬香氣撲面而來。氣候冷涼、病蟲害少,適宜露天種植;科技支撐、智能控溫,適合多元種植。再加上利用“北菜南銷”的時間窗口,發展起來的設施農業,有力保障了“菜籃子”。找準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結合點,發揮自然條件、農業科技等優勢,在寒地果蔬生產基地里能夠確保農產品綠色優質、高產高效。
鏡泊湖上唱漁歌,廣開食源耘天下。采訪時,難忘鏡泊湖上的大型機械絞盤嘩嘩轉動,一條條胖頭魚四處翻滾,悠長的號子聲從冰面傳向遠方,跳躍著豐收的音符。魚肥人歡笑,喜迎新一年。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就能更好端牢中國飯碗、創造品質生活、增進人民福祉。
(作者系人民日報黑龍江分社記者)
責任編輯:魯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