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等大事”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必須排在所有大事要事之前,沒有這件事就遑論其他。回望歷史、放眼世界,因為糧食危機引發的社會動蕩和政權更迭屢見不鮮,也一再證明著,糧食作為人類生存必需品,是安天下的特殊商品和戰略物資,事關千家萬戶和國運民生。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也必然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只有牢牢把穩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農強國主動權,才能讓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定海針”更穩更牢。
進入新時代,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穩了中國飯碗,用有限資源穩定解決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高平臺上。然而,什么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我們必須對手中的“飯碗”更加重視。一方面,百年變局、世紀疫情、俄烏沖突、極端天氣等交織疊加,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在龐大人口基數和消費持續升級背景下,糧食供需平衡越來越緊,穩定安全供給面臨多種約束和風險挑戰。這都要求我們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力以赴抓糧食、保飯碗。
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當前,提升糧食產能仍然是首要任務。要抓緊制定實施方案,把任務落實下去。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是提產能的關鍵,必須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使農業生產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農業生產規律;建設高標準農田要舍得投入、建好機制,確保建一塊成一塊。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要選準突破口,持續發力、協同攻關,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要健全機制讓種糧抓糧不吃虧得實惠。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頭等大事”才能真正托底。必須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讓農民種糧有錢可賺,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如何完善?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如何創新?如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形成糧食產銷合作新格局?這些都需要有實招硬招。同時要義利并舉,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盡快出臺考核辦法,督促各地真正把責任扛起來。
要兩端發力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保障糧食安全,要一端做加法抓增產,一端做減法抓節約減損。必須重視的是,每年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食物,有相當一部分在采收、儲運、加工、銷售以及消費等環節“跑冒滴漏”浪費掉了,“舌尖上的浪費”尤其驚人。這既增加了供給壓力,又消耗了資源。必須要在遏制消費環節浪費上大力挖潛,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理念,從全鏈條各個環節上發力,深化食物節約行動,強化剛性約束。
要打開思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吃飯”不僅是攝入糧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都是餐桌上的美食。解決吃飯問題,也不能只依靠耕地,要通過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國土資源拓展,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頭等大事”必須頭等重視、頭等抓實。我們要始終把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扛在肩頭,抓緊抓牢抓穩抓好,為發展大局奠定堅實基礎。唯有如此,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方能行穩而致遠。
責任編輯:魯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