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主導產業特色凸顯。園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路徑,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構建符合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布局的主導產業體系。將“高效”生產“優質”農產品作為發展著力點,逐步從要“數量”轉向重“質量”,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探索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增強農業產業韌性。
要素聚集效應進一步發揮,產業提質增效顯著。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理念,提升園區要素集聚承載能力。從軟環境方面,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引導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各類資金、資源向園區集聚;從硬環境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集聚承載能力。推進園區信息化管理水平,發揮“數字化+”所帶來的乘數效應。探索優化靈活產學研協同合作體制機制,激發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活力。緊抓“科技”內涵,突出“農”“科”特征,探索建立產學研協同合作機制,積極搭建農業科技重大功能型和科研公共服務等科創平臺,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要素向園區集聚,強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使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
示范推廣功能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競爭力提升。園區充分發揮成果示范推廣主戰場和培訓農民技能主陣地的作用,積極探索圍繞核心區試驗、示范區轉化和輻射區推廣的技術擴散和聯動機制,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提升區域農業產業競爭力,拓展農業產業價值鏈,有效穩定農民就業和增收。
產業綠色發展進一步增強,科技扶貧成效突出。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科技驅動為路徑,因地制宜,因產施策,積極引入科技要素,探索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與路徑,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通過精準實施科技項目、建設科技示范基地等,強化農業科技集成與應用,提升脫貧地區的“科技造血”水平。
面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任務,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還應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完善提升。
整體建設方面,堅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姓“農”,將為農民謀福祉作為園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園區姓“科”,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解決區域農業產業發展問題。堅持園區姓“高”,以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人才和綠色發展高水平為重點工作內容。銜接遵循國土空間等上位規劃,科學制定新階段發展建設規劃,劃定合理的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要求與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
主導產業方面,促進主導產業與關聯產業協調發展,結合“一縣一業”發展策略,提升園區主導產業與縣域主產業的關聯度,園區的主導產業應定位于縣域主產業的前沿環節。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引導園區主導產業從產前、產中、產后入手,強化科技對全產業鏈支撐作用,用創新鏈支撐產業鏈發展,打造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方面,加大對園區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視,政府應加大對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重視,給予園區專項科技資金投入,為主導產業匯聚創新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人才作用,鼓勵科技人才在園區創新創業,加強科研團隊與園區創新型企業的深度結合,重視引進人才團隊成果的示范推廣。重視高精特新企業培育,加強對創業孵化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加速在孵企業的成長進程,推動創業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聯農帶農機制方面,加大對聯農帶農機制的探索,有組織地帶動農民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操作的方案,積極組織園區企業參與到聯農帶農中來,形成“沉得下去、操作得來”的發展模式,發揮對區域農民增收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作者分別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研究員)
《農民日報》(2022年12月10日 第5版)
責任編輯:張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