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質量的脫貧攻堅,必須掌握實情、解決實際問題、務求實效。貴州的貧困勞動力家庭70%收入來自在外務工。由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的影響,不少貧困勞動力出不去或者出去又返回來,成為今年貴州脫貧攻堅務實沖刺的頭號挑戰。
納雍縣與對口支援的廣州市天河區,是經上級確定的東西扶貧對口協作關系。納雍縣積極上門對接,天河區緊急出臺了提供交通、社會保險補貼,以及對口開發500個以上公益崗位等措施,為納雍的貧困戶就業提供強力支援。
3月7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為幫助農民工返崗開行了首趟“點對點”務工專列,這是返崗農民工在納雍火車站排隊上車。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納雍并沒有完全依賴靠行政手段建立的“外援”。多年來,全縣外出務工相對集中在浙江五縣市,比如武義就有近6000人。納雍縣收集這些縣市企業崗位用工信息5.5萬個,及時向未外出務工人員推送。同時也需要農民工及時趕到復產的武義,對納雍的銜接“投桃報李”。今年疫情期間,武義派工作組入駐納雍,組織專列和專車接送返崗。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了188萬人口,數量超過三峽移民。如何幫助這些移民穩得住,而非“一搬了之”,是對脫貧工作是否務實的考驗。
3月9日,搬遷戶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的扶貧車間里務工。 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幫助進城移民適應新生活、找到新工作,是“穩得住”的關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縣興旺社區,匯聚了全縣多個鄉鎮移民。每個鄉鎮都派出一個干部跟蹤服務搬遷群眾,其中瑤山鄉派了三個。針對一些不識字、沒有城市生活經歷的瑤山移民,社區第一堂課專門教他們記樓棟房號的辦法,如“7像鐮刀,11像筷子”。同時,為他們提供各種就業服務,保障每1戶有1個勞動力能夠就業。
從瑤山瑤族鄉易地搬遷到荔波縣城的農民羅教金,在政府幫助下在縣城城郊發展林下養雞(3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如何務實地增強脫貧的內生動力?到脫貧一線,經常可以聽見一些高頻詞,比如“聯結”“合作社”。意即發展產業要把貧困戶發動起來,讓他們從中受益。而聯結的方式,往往是組建合作社。一些基層干部做表面功夫,實際入股的只有財政獎補資金,并沒有真正發動貧困戶和農民參與,發展產業也是一句空話。匯報材料里寫上組建了合作社,實際變成“空殼合作社”“僵尸合作社”;有的合作社,還淪為少數私人套取政府資金的工具,查處的案例不少。
納雍縣董地鄉去年引導各村的合作社聯合起來,組建了全鄉扶貧合作聯社。引入能人、大戶合理入股,同時參加的農民、貧困戶需要自己入股,這樣提升了他們對合作社的關注、支持、參與度。由于“抱團取暖”,便于整合土地、勞動力資源,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強了抗風險能力。目前“合作聯社”運行態勢良好,實實在在分紅拿到錢的農民,積極性高漲。
1月23日,農民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董地鄉扶貧產業分紅大會上領到分紅(手機拍攝)。 新華社發
扶貧產業發展怎樣務實,也是帶普遍性的一個焦點。提出農村產業革命的貴州省經過審慎研究,近年來在全省范圍內倡導發展食用菌、茶葉、蔬菜等12項產業,在很多地方取得較好效果。位于納雍縣西部的勺窩鎮,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當地的基層干部沒有機械地在12項產業里做選擇題,而是堅持實地調研,從實際出發。
為找到“致富”產業,他們承受“自選動作”壓力,組織考察組赴云南陸良、四川涼山等地實地考察,還邀請相關桑蠶專家來勺窩鎮考察。經分析,本鎮的土壤、海拔、氣候等適宜種桑養蠶。隨后,引進了有實力、專業的龍頭企業,蠶桑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進入脫貧攻堅關鍵階段,貧困地區摘帽出列的考核驗收、第三方評估等都將來臨。要經得起各種“大考”,就不能玩花架子,不能做表面功夫。貴州一位基層干部對記者說的話,道出堅持務實脫貧的重要性:“這檢查、那考核,最終的考官,還是老百姓。”(記者 段羨菊 王新明 駱飛;參與采寫 崔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