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是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陜西省三原縣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給鄉村裝上“數字大腦”,為鄉村建設注入“數智”動力。
電商助農,產品銷售有了“新路子”
“咱這旱塬地區,土壤肥沃,種植的紅薯干、面、甜。今年我種了300多畝,通過菜市場、電商等渠道銷售,預計每畝最低收入6000元。”三原縣嵯峨鎮大盤村紅薯種植大戶老樊熱情地給鎮里電商助農小組成員張雯推銷自家的紅薯。
今年嵯峨鎮積極探索“電商平臺+特色農產品”致富新路子,成立電商助農小組,開通某電商平臺官方賬號“嵯峨鎮的日子”,通過直播帶貨助力當地特色農產品銷售,與當地紅薯、花椒、核桃、葡萄、土雞蛋等產業的種養大戶深入開展合作,同時積極尋找網絡大咖助力增加流量關注度和影響力,以電商平臺帶動小產業大發展,為廣大種養戶帶來了滿滿的收獲。
目前,20000余畝的花椒種植基地、600余畝的“秦薯5號”紅薯種植基地,為“嵯峨鎮的日子”賬號增添了更多發展底氣,釀酒葡萄、核桃等縣域內知名特色農產品也都成為“嵯峨鎮的日子”里的明星產品。下一步,嵯峨鎮將持續開展電商培訓,培養更多的網絡人才,讓手機成為農業的“新農具”,讓直播成為農村的“新農活”,積極引導更多群眾參與到新型創業就業中來,拓寬優質農副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生活幸福,家門口來了“新管家”
“麻煩你還專門來家里跑一趟,幫我解決了難題,真是太感謝你們了。”張長安拉著村級網格員邵鵬的手激動地說。66歲的新興鎮張家坳村村民張長安因殘疾行動不便,家里下水道堵了,他立即通過手機“物管家”服務APP預約服務,不到半小時工作人員就來到家中幫其疏通了下水道。
“物管家”是張家坳村打造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村民可通過“物管家”服務APP進行諸如水電維修、代購代買等服務的申請和預約,或者致電村內網格員申請幫助,還可以前往集公共衛生間、環衛工休息室于一體的“物管家”便民服務室免費借用電鉆、鐵鍬、簸箕等各類生產生活用具,依托網格化管理,張家坳村將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融入其中,為群眾提供便利。
“我們村實行村干部包片、小組長包戶、村民代表包崗的三級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村干部、小組長、村民代表相互聯系的服務體系,做好保障,推動平臺最大化發揮作用。一次次焦急地點擊、一間小小屋子,承載著群眾的急難愁盼,裝的是滿滿的民生。村民反映強烈的各項事情都能夠迅速落實,生活質量更高了,鄰里關系更融洽了,干群關系也更近了。”張家坳村黨支部書記周新德說。
治理有效,村務處理用上“新大腦”
“我剛把垃圾放在這里,你們電話就過來了,這也太快了!”村干部通過視頻監控平臺發現有村民正在將垃圾違規堆放在道路上,因為被“逮”了個正著,村民不好意思地說。
西陽鎮東寨村是三原縣鄉村振興示范村,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3031人,人口多、分布面積廣,這給鄉村有效治理帶來了一定難度。為解決這一難題,東寨村創新機制抓“智治”,建設了“平安鄉村”視頻監控平臺,在村莊主要交通路口安裝視頻監控19個,實現立體式、無死角、全覆蓋。近年來,東寨村無重大刑事案件及上訪事件發生,用智慧治理為農戶平安幸福生活保駕護航,化“智”為“能”,解鎖了“智治”鄉村的“新大腦”。
“我們現在可是有了‘智慧大腦’。有圖有真相,和鄉親們打交道也不會因為人情問題抹不開面子。遇上垃圾胡亂堆放、違規搭建、秸稈燃燒等情況,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趕赴現場、解決問題。”駐村第一書記剛強說,“‘平安鄉村’視頻監控平臺不但極大地提升了村莊管理效率,而且增加了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白云飛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胡明寶)
責任編輯:劉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