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爾世界杯鏖戰正酣。而在當地,還有兩位來自中國的重要“朋友”——大熊貓“四海”和“京京”。
世界杯開幕前夕,兩只大熊貓乘專機抵達卡塔爾首都多哈。根據中卡兩國達成的合作協議,兩只大熊貓將在接下來的15年旅居卡塔爾,這也是中東地區迎來的首對大熊貓。
為迎接“貴賓”,卡塔爾打造了豪華的大熊貓館——兩只熊貓分別擁有裝有冷氣的運動場、室內展廳、獨立的“臥室”,還配有育幼室、治療室、食物調制間、竹子保鮮室、安全監控室等。
“大熊貓在那里生活得很愉快。”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說。
來自中國的兩只大熊貓“四海”和“京京”入住卡塔爾多哈豪爾熊貓館。新華社發
來自中國的兩只大熊貓“四海”和“京京”入住卡塔爾多哈豪爾熊貓館。新華社發
作為“友好大使”,大熊貓承載著中國人民對卡塔爾世界杯的美好祝福,也是推動兩國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的重要契機。
借此,一起去深入了解我們的國寶——大熊貓。
大熊貓的“生存智慧”
“800萬年前,大熊貓是吃肉的;但通過不斷進化,開始吃素了……大家看到大熊貓都是憨態可掬,認為它跟猛獸沒有什么關系,但它的咬合力在食肉目動物中排名第5,它還有一個外號叫‘食鐵獸’。”
“大熊貓的懷孕期最短72天,最長324天。但其實大熊貓從胚胎到出生平均只有16.85天。”
…………
提起大熊貓,大家腦海中立即會勾勒出一個可愛的形象。但以上這些內容,或許你并不知道。
大熊貓從800萬年前走來,經歷了漫長的氣候變化歷程。與它同一時代的很多物種相繼滅絕,而大熊貓頑強生存至今,是適者生存的典范。
據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介紹,大熊貓能夠存活至今,與它獨特的后代繁殖“智慧”息息相關。
大熊貓的懷孕期有長有短,最短72天,最長可達324天。起初研究人員也覺得很奇怪,后經研究發現,大熊貓的受精卵不是馬上發育,而是通過對食物、環境、氣候的綜合判斷,選擇最佳的時機迅速發育。真正的熊貓從胚胎到出生平均只有16.85天,且初生幼崽只有母體體重的1/900到1/1500。
也因為幼崽弱小,成活不易,大熊貓進化出另一個生存“智慧”,就是食性的變化——從800萬年前吃肉到吃素,最后改為以吃竹子為主。
也有研究指出,大熊貓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的鮮味受體基因可能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它對肉沒有了興趣,進化出了苦味基因,從而挑選更美味的竹子滿足它的生活需求。
在這過程中,大熊貓進化出了“偽拇指”,能夠讓它靈巧地握住竹子。而且偽拇指的末端,并不像人的手指那樣“簡單生長”,而是精細化地出現了彎鉤。
吃竹子也不是個簡單的事。大熊貓的頜關節可以側向移動,幫助其將竹皮精準地剝下來。
正在啃食竹子的大熊貓
竹子吃多了,牙齒容易磨損,于是,大熊貓又進化出新技能——它的牙釉質具有特殊性,能夠在牙齒發生變形或者損傷初期,實現自動修復。
大熊貓的腸道也不一般。胃腸肌肉特別發達,經過胃腸道黏液的包裹,避免了進食過程中鋒利的竹子刺傷腸道。而且獨特的腸道菌群提高了大熊貓消化、利用竹子中營養物質的能力,還能根據不同季節調節營養攝入。
不過,因為竹子提供的營養總體偏低,大熊貓是很節約能量的動物。與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相比,大熊貓的大腦、腎臟和肝臟更小,代謝率較低,甲狀腺激素水平低。它們很少進行長距離活動。平均來看,每天的活動距離僅300~500米,且大約40%的時間都在休息。
大熊貓也需要心理關懷
李德生是1994年大學畢業后主動申請到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工作的。彼時那里雖然山清水秀,但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先后有100多名大學畢業生來到這里,但最后留下的只有6名。”
李德生與大熊貓
就是靠著這些大熊貓守護者,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熊貓逐漸走出深山,走向城市,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和了解。
據李德生回憶,最初,大熊貓的人工繁育非常艱難。20世紀80年代,中國與國外科學家一起開展研究。經過10年的努力,僅人工繁育出一只熊貓寶寶,且僅存活到2歲。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大熊貓的發情率、配種受孕率、幼崽存活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大熊貓也需要心理關懷。
李德生說,早期,大熊貓的宿舍可能只有20平方米,后來發現它們需要更大的空間,現在已經建立了一系列大熊貓飼養繁育管理標準。同時,要求飼養員與大熊貓進行更多地交流。研究發現,通過愛心飼喂,大熊貓繁殖過程中雙胞胎會增多一些,健康程度也會更好。
正是通過這些年的不斷努力,圈養大熊貓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增長,達到了28歲,野生大熊貓的平均壽命僅為13.3歲,且雌性的大熊貓比雄性更長壽一些。
李德生說,我國大熊貓人工繁育已從初期追求數量為主轉為追求質量,進一步考慮遺傳結構和遺傳價值。目前,圈養大熊貓的數量已達到673只,且遺傳多樣性得到明顯提高,保持90%遺傳多樣性的時間可達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種群。
花費人力物力保護是否值得?
為了讓這樣一個特殊物種在綠水青山中常在,我國已建立了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覆蓋大熊貓棲息地約55%的區域,且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保護工作進入到新的階段。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1114只增長到1864只。
不過,李德生也指出,由于某些種群還較為弱小,未來可以通過野化放歸、野外引種等方式去扶持壯大。
據介紹,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探索建立了一套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監測技術。比如,讓熊貓媽媽陪著寶寶生活,科研人員去監測時,要穿著熊貓服。日常不過分干預,讓大熊貓適應自然嚴酷的選擇。“并不是經過培訓就能夠放歸野外,大概只有1/3可以。而且我們在不同時期會對媽媽的哺育能力、寶寶的生長發育和適應能力等進行評估。到今天,已經放歸了11只,存活9只,為實現人工繁育大熊貓在自然棲息地生存和復壯野外瀕危小種群打下基礎。”
此外,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還開展了野外引種研究,先后將6只野外救護和人工繁育雌性大熊貓放歸野外引種,到目前為止成功繁殖10只,存活8只。
“花費這么多人力、物力去保護一個物種,值得嗎?”有人曾這么問李德生。“其實保護大熊貓相當于保護與其相關的一系列動植物及其生態系統,遠遠超出了單一物種保護的效益。”
經評估,大熊貓棲息地分布區超過96%與我國森林鳥類、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分布最豐富的區域重疊,以大熊貓為重點的保護工作,同時也能惠及很多其他珍稀瀕危物種。而且除了生物多樣性之外,大熊貓保護區還具有極高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據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測算,大熊貓及其保護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26億至69億美元/年之間,是投入成本的10~27倍。“所以說,保護大熊貓是物超所值的。”
促進國際交流的“友好大使”
作為中國的“友好大使”,大熊貓可謂見證并積極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友誼和相互了解。
早在唐朝時期,武則天就曾贈送2只大熊貓給日本天皇。
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選擇一個圖標作為保護象征時,有人提出,大熊貓能夠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這個提議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同,從此大熊貓成為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會徽
1972年,中美建交時,大熊貓玲玲和興興乘專機從北京抵達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時,受到8000名美國觀眾的冒雨迎接。開館與觀眾見面第一個月,參觀者就多達100萬人次。今年是中美建交50周年,也是大熊貓合作50周年。
頻繁的國際交流也為大熊貓保護帶來了益處。李德生說,通過國際合作,開展聯合科技攻關,大熊貓保護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明顯擴展。
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
隨著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大熊貓將得到更好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大熊貓國家公園正是具體體現。”李德生解釋說,除了加強保護,下一步,在國家公園的一般控制區,可以開展自然教育、研學等活動,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通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處的社區建設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好的休閑、旅游、避暑好去處,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
來源:人民政協報
責任編輯:譚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