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長征路上的追夢人”朱向群
朱向群,湖南郴州汝城縣沙洲瑤族村村主任,“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曾孫。自從擔任沙洲村村主任后,從紅色景區建設到紅色旅游發展,從脫貧攻堅戰役到發展產業致富,朱向群把“半條被子”精神始終貫穿在工作中,沒日沒夜撲在村子發展上,為群眾謀發展、辦實事。他甚至賣掉自己賺錢的挖機,只為有更多精力投身村里事務。他常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們的長征路,就是帶領沙洲村人民全面脫貧,奔向小康”。
“圍著百姓‘跑’的老黨員”毛雨時
75歲的毛雨時1962年從韶山學校高中肄業回家以后一直扎根家鄉。1980年進入村委班子,1983年任韶山村副大隊長后,歷任大隊長、村主任、黨總支書記等職,多年來,他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是韶山村致富奔小康的領頭人。從黨的十五大開始,他連續5屆擔任全國黨代表。2017年,年事已高的他退居二線后,成為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志愿者,和湘潭市里多名宣講員一起,到各村思想學堂開展黨的政策和鄉村治理微宣講220余場,為倡導文明新風尚貢獻力量。
要讓“日子像小龍蝦一樣紅火”的羅瓊
羅瓊是湖南郴州北湖區吳山村龍蝦養殖戶。“又釣上來一只!”“慢點出水,小心蝦跑了!”一群游客圍在養蝦池邊歡笑不斷,不時響起一聲聲驚喜的尖叫,這里正在進行一場“釣蝦大賽”,組織這項活動的正是羅瓊。因為想在鄉村田野闖出一片天地,他毅然辭去“鐵飯碗”,只身一人回到老家當起了“新農人”,和青山綠水作伴,養起了小龍蝦。創業初期,因為沒有經驗,池塘里的蝦死了大半,但羅瓊沒有放棄,多次跑到湖北、江蘇學養殖技術,克服種種困難,如今,他不僅建立了完善的小龍蝦產業鏈,在郴州城區和村里開了多家飯店,而且還帶動142戶貧困戶一起脫貧奔小康。
被子多到蓋不完的朱中雄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朱中雄就是“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小兒子。已經82歲的朱中雄如今每天堅守祖宅——“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擔任義務講解員,讓魚水情深的故事代代傳揚。“家里現在有二十多床被子,多到蓋不完。”談起這些年的變化,朱中雄特別開心,兒子朱小紅在村里開起了土菜館,隨著村里的紅色旅游不斷發展,土菜館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小康要靠雙手干出來”的李來友
李來友,湖南郴州北湖區華塘鎮吳山村幸福農場負責人。5年前,他與妻子吳幸紅偶然路過華塘鎮,看到這里草莓種植的情況,妻子有了種草莓的想法。起初,他并不支持妻子重新創業種植草莓,但后來他卻成為妻子最堅定的創業伙伴和得力助手。如今,夫妻二人在湖南省郴州市華塘鎮吳山村管理著110畝草莓地,還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斷了銷售的渠道,當地黨委政府采取“線上+線下”模式幫助他們賣草莓,李來友也專程去長沙等地學習電商銷售,夫婦倆準備大干一場。
辣椒“博物館”里的“推銷員”何青松
何青松,湖南郴州汝城縣縣委副書記。“朝天椒是我們本地品種,墨西哥椒最辣,牛角椒清炒最好吃……”在汝城大坪鎮產業扶貧基地里,何青松手捧辣椒如數家珍。汝城縣山清水秀,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種出的辣椒品質好、風味獨特,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的喜愛。小小汝城縣,就像個辣椒“博物館”,這些“小辣椒”養活了全縣17000多貧困戶,每戶年增收8000元左右。“紅紅火火的事業,需要紅紅火火的產業;紅紅火火的生活,需要我們紅紅火火的辣椒。”何青松對小康生活的描述令人激動、憧憬。
“綠色蔬菜種出小康路”的袁滿華
袁滿華,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大坪鎮村民。“等15年地租到期,我也差不多胡子飄飄了,以前的生活比較苦,現在溫飽問題解決了,正奔向小康,未來的生活會充滿陽光。”袁滿華曾是一名貧困戶,他想搞點產業,但手頭資金不多,加上土地承包較難,一直沒有實現。去年,鎮村干部開展認親幫扶工作,“上門”引導袁滿華夫妻到基地種大棚蔬菜,幫他流轉土地,并提供技術指導和5萬元的免息貸款,袁滿華開始走上蔬菜種植致富路。如今,大坪蔬菜基地每天都能采摘蔬菜2000斤左右,并且有人上門采購,一點也不用擔心銷量問題,預計今年收入至少有10萬元以上。現在,袁滿華夫婦干勁越來越足,共同憧憬著更加美好的生活。
把金銀花種成脫貧致富的“富貴花”的陽恩軍
陽恩軍,湖南邵陽隆回縣小沙江鎮響龍村村民。從2018年初加入隆回新隆源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后,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陽恩軍成為金銀花種植能手,年收入翻了一番。如今,他一個人打理著5畝金銀花地,僅此一項,年收入就在七八萬元左右。此外,身體健康的陽恩軍還種著3畝水稻,養著3頭豬,農閑時間在外打工,做泥水匠,打工的收入每年也有二三萬元。“再過20多天,這里漫山遍野的金銀花開了,空氣都會變得很香甜!”陽恩軍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有了屬于自己安安穩穩的家”的湯雪花
湯雪花,湖南懷化麻陽縣龍升社區易地扶貧搬遷戶。原來是麻陽縣錦和鎮輕土村村民的湯雪花,去年5月搬至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龍升社區,并在社區內的公益性崗位做保潔員。精準扶貧政策解決了湯雪花的住房和工作困難,也讓她因病癱瘓在床的女兒醫藥費有了著落,湯雪花一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英姿颯爽的‘楊門女將’”楊云梅
楊云梅,湖南婁底新化縣楊家邊村村民。在家門口的千畝荷花塘畔,身著“楊門女將”服裝的楊云梅自信地敲著“楊家大鼓”,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自從加入了“新時代鄉村業余文藝宣傳隊”,她利用業余時間自學打鼓,弘揚發展當地獨具特色的楊家將文化。豐富多彩的鄉村業余文藝活動,讓她更加自信、樂觀、快樂。當問到她理想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樣子,她露出了燦爛樸實的笑容——無憂無慮地活著就很好,現在她已經實現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心目中的小康標準也不盡相同,但是老鄉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向往和拼搏卻是如此樸素、純粹、動人,他們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屬于自己的小康生活,那些掛在臉上、發自心底的笑容,讓我們久久不能忘懷。
(采寫蔡春玲 王文婷 鄂璠)
求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