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消息稱,今年以來,已累計幫助脫貧地區銷售農產品797.4億元、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達到3268.7萬人、超過65%的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風險,脫貧成果得到持續鞏固,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產業帶動、幫扶升級——
脫貧地區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近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的農村,一壟壟破土而出的紅薯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行唐縣大力倡導種植耐瘠薄、耐干旱、產量高的紅薯品種,目前種植面積已達1.8萬畝,惠及7個脫貧村,紅薯種植是帶動當地老百姓特別是脫貧戶和監測對象增收的主要產業。
在湖北省秭歸縣,漫山遍野的臍橙,就像脫貧群眾的“綠色銀行”。目前,秭歸縣臍橙種植面積達40萬畝,產量80萬噸,總產值達100億元,全縣已構建低山柑橘、半高山茶葉、核桃、小水果,高山蔬菜、煙葉等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同時特色產業的加工、倉儲、品牌建設能力持續提升。秭歸縣逐漸培育出多樣化、全鏈條的特色產業集群。
青藏高原上,牦牛產業已成為脫貧牧民過上好日子的“致富引擎”。在青海省42個脫貧縣中,甘德縣、澤庫縣、祁連縣等16個縣將牦牛養殖作為當地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青海省進一步加大對牦牛脫貧產業的扶持力度,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績——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體系初步形成,牦牛相關產品種類有200多種,發展勢頭持續向好。截至目前,有6家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14家市州級龍頭企業、129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牦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直接帶動農戶1.15萬戶,戶均增收1843元。
全國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因地制宜,發展出2至3個主導產業。進入過渡期,幫扶政策不松勁、不斷檔,推動脫貧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中央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在55%以上,各地以此為支點,撬動財政、金融、社會多方資金,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駐村工作隊選派到位,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接續推進,科技特派員等幫扶力量下沉一線,脫貧產業有了堅實后盾。
產業“造血”功能不斷增強,消費幫扶也在持續跟進,幫扶產品進一步銜接國內大市場。
穩住崗位、實現就業——
鞏固好脫貧群眾增收大局
“紅寺堡區推薦我參加福建惠安線上專場招聘會,在我通過達利集團面試后,又送我到紅寺堡區職校上了一周實操課,隨后政府統一安排,‘點對點’送我們到企業上崗。”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隰寧堡村脫貧戶楊繼坤說。今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紅寺堡地區黃花菜加工廠一直停工,在加工廠工作了四年多的楊繼坤擔心沒有收入日子該怎么過,好在政府組織的勞務對接解決了他的工作問題,同時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作為紅寺堡區對口幫扶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和紅寺堡區近年來持續開展勞務協作。惠安縣通過線上“送”工、培訓“穩”工、點對點“送”工等方式,穩定提供就業崗位,著力促進紅寺堡區群眾實現就業。截至目前,已有4500余名紅寺堡區勞動人口在惠安縣務工,其中脫貧人口近2000人。
今年以來,為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到最低,鞏固好紅寺堡區脫貧攻堅成果,惠安縣舉辦21場紅寺堡區專場網絡招聘會,惠安縣中化、達利、南王等16家重點企業為紅寺堡區提供了4500個就業崗位,涉及化工領域、機械制造、食品產業等行業,最終紅寺堡區有近1300多名脫貧群眾以“點對點”形式赴惠安縣務工。
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今年農歷正月初八,渭源縣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組織151名務工人員乘坐大巴車或“點對點”定制專列奔赴山東青島和福建福州復工,實現外出務工群眾“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的閉環運行。
據介紹,渭源縣將打造千人勞務輸轉基地作為抓手,強化東西勞務協作,全力抓好疫情期間勞務輸出工作,確保外出務工群眾實現健康、有序、穩定就業。目前,渭源縣已實現累計輸轉勞動力7.24萬人,超額完成全年輸轉任務6.3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1.96億元。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穩崗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增收方式。近年來,全國各地在立足當地現有產業基礎、盤活就業存量的同時,通過東西部協作定向勞務輸出,持續挖掘就業增量,扎實做好穩崗就業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應納盡納、應幫盡幫——
監測全覆蓋 幫扶更精準
作為鄉村振興信息員,每個月走訪監測對象,查看監測戶的幫扶政策是否到位、返貧風險是否消除,是湖北省宜都市聶家河鎮王家坪村黨總支委員謝雪蓮的“規定動作”。
湖北省宜都市在著力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中總結探索出“四色監測”工作法,將所有農戶分成紅、橙、黃、綠四種類別納入監測范圍,并以此確定不同的重點監測內容,采用不同的監測方法,確保監測對象“應納盡納、應幫盡幫”,保證防返貧監測工作動態化、全覆蓋、常態化。
謝雪蓮說:“每月王家坪村都會組織村組干部召開研判會,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點進行研判,并組織人員入戶排查。一旦發現農戶困難情況屬實,則立即啟動識別納入程序,將符合條件的候選人評議公示后上報審定,錄入國網,整個程序限時在15天內完成。”
目前,宜都市已在全市123個村全面推行“四色監測”工作法,對21.4萬名農村人口全部定期進行篩查,確保返貧風險疑點一個不漏,實現全覆蓋監測。
今年上半年,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家子村脫貧戶高洪生為弟弟治病花了不少錢,他心里發慌:“剛脫了貧,不會又要欠債吧?”
網格員了解情況后,將高洪生的情況向扎賚特旗防返貧監測系統申報,觸發了大數據預警,扎賚特旗社會治理指揮服務管理平臺迅速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核查,包括醫保、就業、信貸等方面的一系列幫扶措施立刻跟進,短時間內就幫助這個家庭緩過勁兒來。
據介紹,扎賚特旗共有1019個網格,共計2095名專業網格員。他們走村入戶,充分發揮熟悉基層、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通過日常巡查,把每年定期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變成經常性動態監測,采集轄區重點住戶人口、收入等信息,匯總到社會治理中心數據平臺。
扎賚特旗鄉村振興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接到致貧返貧風險報告后,組、村、鄉、旗四級網格將迅速啟動‘村核查評議公示、鄉審核預警分級、旗審定研判公示’分析研判程序,同時扎賚特旗鄉村振興局整合醫保、衛健、民政等行業部門數據,通過系統自動比對、精準識別,傳輸至社會治理中心組織相關部門落實幫扶措施。”
今年以來,扎賚特旗累計發現790戶家庭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導致收入驟降,全旗通過落實最低生活保障、開發公益崗位等數十項幫扶措施,始終確保全旗未發生一戶返貧致貧。
科學化動態監測、常態化排查識別、精準化到戶幫扶、綜合性防貧保障,織密監測保障網,筑牢防致貧返貧“堤壩”。(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龍成 姚媛)
《農民日報》(2022年11月11日 第4版)
責任編輯:魯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