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大于天,六年辛苦不尋常。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對長沙開展此項創建工作成績的充分肯定和極大激勵,自此長沙又多了一項重要國家級榮譽。
作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長沙究竟有哪些工作亮點值得示范推廣呢?來看記者的調查。
正本清源 從農產品抓起
立冬時節,長沙依然艷陽高照。一大早,在瀏陽市沿溪鎮沙龍村的蔬菜大棚內,蔬菜合作社聘請的農民工已經將油麥菜采摘裝箱。但在發運去長沙黃花海吉星蔬菜批發市場售賣前,還有一項重要工作要做。
為了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沙龍村堅持綠色、有機的蔬菜種植導向,產品從播種、移栽、生產全程跟蹤監測,控制農藥、化肥的噴施,打造“沙龍蔬菜”品牌,產品上市之前在合作社先自行進行農藥殘留等安全檢測,數據上傳瀏陽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反饋后無問題再上市。
沙龍村蔬菜合作社的菜農正在大棚內采摘空心菜。
“我們的有機肥占到76%以上,很少使用化肥。因為農業設施比較多,大多是人工鋤草,除草劑都很少使用。殺蟲也主要是用殺蟲燈和粘蟲板,即使打藥也是合規的低殘留生物農藥。”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
長沙縣安沙鎮天健農機合作社今年種植了4000多畝水稻,農民不用流轉土地,全程由這個合作社來耕種收割,合作社成為名副其實的“田保姆”。
天健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王澤峰告訴記者,種植水稻前,要對土壤進行全面檢驗,符合要求的才能種植;灌溉用水鎮上農業部門每個月都會檢測,水質是符合要求的;無人機噴灑農藥,用量科學精準,農藥殘留更少;稻子收割后,要檢驗合格才會銷售。通過對各個關鍵環節嚴格把關,確保“糧袋子”安全。
近年來,長沙大力發展院士農業,圍繞綠色生產技術研發、動植物疫病風險防控、生產模式創新等領域,以“產業+團隊+項目+基地”為主要模式,鄒學校、印遇龍、劉少軍等院士分別領頭建立了工作站(室),創建標準化、設施化、智慧化、綠色化示范基地,從源頭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健康。“雜草克星”柏連陽院士為瀏陽市北盛鎮燕舞洲村的種糧大戶張三喜提供了一種新發現的水稻種子,這個稻種不懼水淹,能大大減少稻田雜草的生長,從而減少除草劑的使用,既能增產,又可以減“藥”,讓糧食生產更加綠色無公害。
“用了新技術之后,基本不用打農藥了,每畝能增加400元左右的收入。”張三喜告訴記者。
印遇龍院士則指導農民用中草藥飼料喂養生豬,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長沙縣開慧鎮生豬養殖大戶費澤良采用這種綠色技術飼養的生豬提升了豬肉的品質,吃起來味道更好。
“自從印院士來試點后,我們喂豬更有干勁、更有奔頭了。”初嘗甜頭的費澤良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他準備把生豬養殖規模擴大到100頭。
印遇龍院士(右)和長沙縣開慧鎮養豬大戶費澤良在養豬場交談。
長沙還指導一些農產品經銷大戶在采購源頭自建快檢室,開展風險品種購前快檢。目前黃顙魚、對蝦、鱸魚、鱖魚等9家批發大戶在廣東佛山、中山、珠海等地已自建快檢室8個,重點關注水產品是否含有孔雀石綠、硝基呋喃、氯霉素等違禁成分。
據了解,為保障食品安全,長沙市注重源頭治理,開展土壤污染源、污染地塊調查,加強環保聯合執法,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全市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615.2萬畝。強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采取種植結構調整、休耕及修復治理等方式凈化產地,修復耕地1123.4萬畝次,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21.1萬畝。
攻堅克難 緊盯重點領域
多年以前,農村紅白喜事聚餐發生食物中毒的事件時有所聞。自開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以來,長沙聚焦農村地區聚餐等食品安全風險重點領域,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監管辦法。
記者在長沙望城區調查發現,現在農村紅白喜事聚餐都要向當地鄉鎮、村組的食品安全協管員報備,請具有資質的專業廚師團隊主理,飯菜留樣,烹飪現場設置監控錄像,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可以遠程實時監管。
據了解,長沙寧鄉市每年100人以上農村集體聚餐2萬例左右,已連續6年實現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零事故”,當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先進經驗是“三個突出”。
突出四級聯動。市場監管局、監管所、鄉鎮(街道)分別負責500人以上、300—500人、300人以下農村集體聚餐現場指導;村(社區)配備食品安全協管員、村民小組配備食品安全信息員,協管員和信息員均由當地財政提供工作經費補貼。
突出源頭管控。組建寧鄉市農村廚師協會,會員達1380人,建立農村廚師培訓制度;組建成立農村集體聚餐專業服務公司,把控原料安全;按照聚餐規模,實施分級監管。
突出信息技術。開發“寧鄉市農村聚餐申報管理平臺”,設置廚師管理、廚師協會管理、菜譜管理、聚餐申報管理等功能板塊,目前已接收處理農村集體聚餐信息9萬余條,構建了全市農村廚師管理大數據;實施農村廚師“紅黑榜”公示制度。
長沙市望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對轄區內腐乳作坊進行業務指導和服務,免費提供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等服務。(劍裘 攝)
食品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是一個地方的誘人煙火,如何既要保留舌尖上的美味,留住鄉愁,又能保障食品安全呢?近年來,長沙市聚焦“三小”綜合治理,通過監管規范一批,嚴打淘汰一批,集聚提升一批,提質改造示范一批,基本上解決了食品安全隱患較多的“三小”問題。
長期以來,豆制品小作坊的衛生狀況難以讓人放心,色素香干、非法添加等問題時有所聞。為此,長沙市共投入3.42億元,建成9個豆制品集中生產加工基地,引導吸納275家豆制品小作坊進入平臺,實現“集中生產、集中排污、集中監管、集中檢測”。建設40家食品小作坊、90家茶油小作坊示范單位,示范引領小作坊規范發展。
在望城區靖港古鎮,有一家“郭福娭毑小缽子甜酒”的老店鋪,店鋪主周海成和袁輝傳承祖輩的釀造手藝,把一碗小缽子甜酒做精做優,讓來往游客都能品嘗到兒時記憶中的味道。通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一系列指導幫扶措施,頒發了食品小作坊許可證,這個甜酒小作坊擴建裝修,并在選材、工藝、環境衛生等方面嚴格標準,制定了小缽子甜酒的企業標準,商標包裝標簽都注冊升級,還獲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夜市街區的小餐飲、小攤販一直都是食品安全監管重點和難點,長沙市以坡子街、太平街、潮宗街、冬瓜山、漁人碼頭、沁園等十條夜食街區創建第一批食品安全示范街區為契機,大力開展夜食街區標準化建設,出臺食品安全示范夜食街區建設標準,著力通過提升經營持證率、廚房基礎條件、人員食安素養,建立統一的公示陣地、宣傳陣地、保障機制,全面提升夜食街區食品安全水平。
記者注意到,在揚帆夜市,每一個攤位都懸掛了攤販登記證書、健康證等。
“對于食品安全,我們有一系列嚴格的制度,還與攤主簽訂了承諾書,一經發現違反承諾書或相關制度的,立即清理出市場。去年至今,有一家賣海鮮的攤主因為顧客反映吃了拉肚子被我們清退了。”長沙市最火爆的揚帆夜市市場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李浩透露。
揚帆夜市食品小攤經營戶向記者展示相關證照。(劍裘 攝)
對于如“夫妻店”這種小規模餐飲店,長沙市有的放矢,大力開展“透明廚房”提質工程建設,通過“打開一堵墻、‘陽光’進廚房”的方式,讓消費者更加便捷地參與監督,部分餐飲服務單位還裝上智慧監管“眼睛”,實行攝像頭遠程監控。截至2021年10月,已完成提質改造7299家,完成率達104.3%,切實改善了小餐飲衛生狀況。
開福區潮宗街提質改造后成為長沙又一條網紅街道,針對街道上的小餐飲問題,當地監管部門聯合阿里集團、中國電信等第三方平臺,試點推進“互聯網+”監管新模式,實現外賣小票與食安封簽“一次打印、一次使用、一餐一簽”,避免了餐品在配送過程中受到污染。通過在餐飲店內安裝攝像頭,將視頻信息連入“餓了么”APP,讓消費者通過網絡訂餐平臺就能查看餐飲店后廚操作情況,同時,視頻直播信號也接入了街道和市場監管所的后臺。目前,潮宗街已有120家餐飲門店接入了“互聯網+”智慧餐飲系統。
殫精竭慮 織密監管網絡
檢驗檢測是食品安全的一道重要關口。
近年來,長沙市投入1.3億元新建市食品藥品檢驗所,下轄的四個縣(市、區)成立了區域性食品檢測中心,形成了全面、快速檢測的強大技術能力。
長沙縣黃興鎮海吉星農產品批發大市場內的快檢室工作人員正在抽檢進場農產品,平均每天抽檢近800批次,合格率在99.5%以上。只有檢測合格的農產品才能進行交易。(劍裘 攝)
除了生產環節,農產品流通環節也是食品安全重要關口。長沙市在海吉星、紅星、大河西、水渡河四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生鮮超市和社區農貿市場建設了200多個快檢室,2020年,全市共投入1000多萬元,開展快速檢測近94萬次,合格率在99.88%以上。民生快檢食品從2017年的21.6份/千人上升到2020年的53.4份/千人,產品陽性檢出率從0.2%下降到0.11%,發布食用農產品監測分析報告39期。
在雨花區桂花公園旁的一家農貿市場,記者見到了正在進行快速檢測的工作人員小方。她是第三方檢測單位深圳市通量檢測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員,負責7個農貿市場的檢測工作,每周每個農貿市場要檢測36個批次的食品,一年下來每個農貿市場要檢測1728個批次,市場里銷售的每一樣農產品都要檢測一次以上。
“蔬菜是檢測農藥殘留,肉和水產是檢測獸藥殘留,干貨和豆制品主要檢測非法添加物,比如二氧化硫、甲醛、吊白塊等。”小方告訴記者。
溯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另一道有力防線。瀏陽市沿溪鎮沙龍村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村里的蔬菜銷售已經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和“身份證”制度,同時實現了賦碼銷售溯源管理,通過掃描溯源二維碼便可登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產品名稱、收獲時間和數量、質檢情況,生產主體名稱和地址、聯系人、聯系電話等關鍵信息一應俱全。
在長沙的農貿市場,攤主們都有一本進貨臺賬,進貨信息一目了然,食品有問題可以“順藤摸瓜”找到責任人。
為了讓市民吃上放心肉,長沙市近年來重點推進“放心肉”智慧平臺在全市各大農貿市場全覆蓋應用,通過構建“一票驗證、一掃查證”的模式,實現了智慧監管。
在開福區蔡鍔北路的荷花池生鮮市場,市民陳華媚在挑選肉類前先拿出手機,對著攤位張貼的“放心肉智能監管平臺入網商戶公示牌”掃一掃,滑動屏幕查看幾秒鐘后,再輸入付款金額。
“我們現在買肉,只要掃一下這個二維碼,這個肉的來源等信息都可以看到,肉一旦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在平臺上投訴,平臺和市場監管的人員就會很快來處理。”陳華媚告訴記者,她已經形成了先掃碼后買肉的習慣。
據介紹,“放心肉”智能監管平臺從生豬屠宰、批發到銷售、使用,構建起了肉品全流程管控模式。
2022年,長沙市將“放心肉”智能監管平臺列入全市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為每個通過審核的初次入網商戶免費制作和發放“放心肉智能監管入網商戶公示牌”。至6月底,全市農貿市場內生肉銷售經營戶平臺接入率已實現100%。
云冷農產品批發市場商戶正在使用電腦端“湘冷鏈”信息化平臺。(劍裘 攝)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冷鏈食品的溯源格外重要。長沙云冷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安辦主任周金輝告訴記者,從2021年3月15日開始,市場所有進口冷鏈食品經營戶都必須入駐“湘冷鏈”平臺,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入庫、出庫進行詳細記錄,并實行賦碼銷售,消費者只要掃描“湘冷鏈”二維碼,就知道冷鏈食品的來龍去脈,實現快速溯源。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堅持依法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是重要的監管手段。近兩年來,全市檢查食品生產加工單位2145家次,下達整改意見243條,查處違法違規案件52起,取締小作坊393家。
2020年7月,長沙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長沙市公安局食藥環支隊充分發揮行刑銜接指定實驗室應急應戰功能,在第一時間鎖定相關證據、摸清案源線索的基礎上,查辦偵破張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獲犯罪嫌疑人31名,搗毀生產窩點3個,倉庫5處,現場扣押有毒、有害保健減肥食品片劑30余萬粒,涉案金額超過6000萬元。
2021年4月14日,長沙建成全國首個行刑銜接食品檢驗實驗室。
2021年4月,全國首個行刑銜接食品檢驗實驗室在長沙建成。該實驗室采取三方共建共享的方式,政府主導,長沙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長沙市公安局共同管理,不接受其他社會性質的委托檢測。
在該實驗室,拿到定量檢測報告的時間,由過去的十天半個月縮短到兩三天。它將為執法部門打擊和懲治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行為提供技術支撐。這也是長沙探索形成食品安全行刑銜接“長沙模式”的初步嘗試。
第三方機構調查顯示,目前長沙市群眾對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的知曉率、支持率分別達90.44%和99.71%。
近三年,國家、省對長沙市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超過98%,未發生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未發生引發廣泛關注、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食品安全事件,此次長沙獲評“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可謂實至名歸。
關山初度路猶長,策馬揚鞭再出發。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當前,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嚴格,對健康生活的標準在不斷提升,守護舌尖上的安全,仍須馳而不息。
策劃丨潘開政
撰稿丨郭建球 曹銳 彭文茂
編審丨鮑新文 雷艷飛
出品丨曾雄
責任編輯:田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