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距離西吉縣城約38公里處的震湖,瀲滟湖水與層層梯田構成一幅美麗山水畫。
“月工資3000元,除了一家人的吃穿用等生活開支外,還有結余。”6月17日,寧夏西吉縣震湖鄉河灘村現代化蛋雞養殖場,村民宋小燕手腳麻利地收雞蛋。
宋小燕的丈夫在家養牛,孩子在鄉中心小學讀書。宋小燕照顧孩子之余,就近在蛋雞養殖場打工。
今年55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郭偉也是蛋雞養殖場職工。來這里之前,他常年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收入沒有保障。“養殖場管吃管住,每天有100元固定收入。”郭偉的臉上滿是笑容。
河灘村曾為深度貧困村,村民靠天吃飯,年輕人外出務工,留下老年人守家。
“村民要想脫貧,就得改變思路,發展產業。”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派駐河灘村第一書記開有珍和河灘村黨支部書記程玉乾、村委會主任李東等人商議后,決定因地制宜發展投資小、見效快的蛋雞產業,幫助村民擺脫貧困。
思路一變天地寬。在自治區教育廳的幫扶下,現代化養雞設備購進來了,蛋雞扶貧養殖場建起來了。
養殖場采取“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統一提供雞苗、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防疫消毒、統一產品銷售,帶動了10多戶村民發展蛋雞養殖。
通過縣內設置代銷門店,縣外對接批發供應商,打通了產銷精準對接環節。幫扶單位采取“以購代捐”的方式,補上了雞蛋銷路短板。
“2018年之前,河灘村的集體經濟為零,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萬多元,今年預計能突破10萬元。”程玉乾自豪地說。
“集體經濟收入按85%比例給貧困戶分紅,剩余15%用于村集體產業發展。”開有珍說。通過發展產業,河灘村的貧困發生率已從2014年的16.7%下降至2019年年底的0.23%。
村民的錢包鼓起來了,村集體有收入了,村干部的腰板也挺直了,大家發展產業的勁頭更足了。
對于河灘村今后如何發展,村干部們已有規劃。開有珍等幾名村干部利用為民服務資金修通田間地頭道路,將閑置耕地收歸村集體經營,結合蛋雞、肉牛養殖,大面積種植飼草,成立養殖和種植合作社,將脫貧致富產業做大做強。
河灘村的變化只是西吉縣實施鄉村振興、推進全面脫貧的一個縮影。
2019年,西吉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5.5萬人減少到4340人,貧困發生率由34.4%下降到0.95%。
近年來,西吉縣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基本形成了馬鈴薯、草畜、冷涼蔬菜、小雜糧和勞務經濟為主的“4+1”主導產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占80%以上。對標“兩不愁三保障”,改造危房1.8萬戶,農村常住戶無安全住房基本清零,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42.6萬人,醫療保障實現全覆蓋,8.1萬名適齡兒童全部就讀,自來水入戶3.75萬戶,歷史性缺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今年,西吉縣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把主要精力向脫貧一線聚合,精準查找脫貧攻堅漏洞、短板、問題和弱項,扎實開展“四查四補”,集中最強兵力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寧夏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