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波在農場察看水稻長勢(資料圖)
9月16日清晨,走進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一拉溪鎮新興村,一臺臺收割機從村道緩緩開進稻田。田間,一塊大米形狀的石碑佇立中央,鐫刻著“九月豐農場”五個大字。這4000余畝稻田,是永吉縣九月豐家庭農場負責人、新興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肖建波用30年繪就的“金色版塊”。
今年50歲的肖建波是土生土長的新興村人。“小時候,凡是和種水稻有關的事情我都感興趣,當時好多人都不理解。”肖建波告訴記者。1992年高中畢業后,肖建波選擇留在村中,潛心鉆研水稻種植。在田間地頭,他挨個拜訪種糧大戶和農技專家討教經驗;農閑時,就自己讀書“補課”。一天天的勤懇鉆研,讓肖建波種植的水稻產量逐漸有了起色。然而,看著鄉親們的稻田,肖建波卻仍然犯愁:村民們種植的水稻大多品種單一、附加值低,產量上不去,上哪兒去引進新品種優質水稻呢?一籌莫展之際,一次難忘的會面讓肖建波找到了答案——2011年9月,肖建波在湖南見到了袁隆平院士。
向袁隆平院士道出自己開發水稻品種的想法后,袁老當即決定把多個水稻新品種交給肖建波試種。“袁老說不下田不可能出科研成果,他很愿意和我們這些一線農民聊聊。”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肖建波仍興奮不已。“袁老囑咐我,希望能在我們吉林的黑土地上把水稻新品種給種出來、推廣好。”此后,肖建波受袁隆平院士團隊委托,在自家的試驗田中進行了多個水稻品種的試驗示范,其中,“隆優619”等優質粳稻品種得以在一拉溪鎮成功推廣種植,每畝地可為農民增收200元。
新型優質水稻品種在新興村扎下了根,肖建波種水稻的底氣也越來越足。2012年前后,他把目光轉向了農業機械化。“到了秋收季,光靠純人力根本忙不過來,要想提高生產效率,機械化是必然的發展方向。”肖建波說。然而,村民們的地塊大多小且分散,如何提升機械作業率?電視上關于國外家庭農場的新聞讓肖建波受到啟發。經過試驗機械化耕種、摸索家庭農場模式可行性后,2013年,肖建波流轉村民土地800余畝,注冊成立九月豐家庭農場。如今,農場流轉土地面積4000余畝,村民通過流轉土地每年可增收約2.5萬元。農場有各類農業機械60余臺,可為周邊2000余畝土地提供農機作業服務。肖建波用家庭農場“攏”起了村民的地,也帶動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現在秋收,農場用工量大,我請了300多個村民來幫忙。”肖建波指著遠處稻田間作業的收割機告訴記者,“除了流轉土地的收入,到農場打季節工,每個人每年還能再拿到1.5萬元。”
農場面積廣了,農民富起來了,水稻種植技術、模式也要因勢而變。2016年,在袁隆平院士團隊的幫助下,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吉林試驗站在農場正式掛牌成立,如今,農場依托試驗站大力推廣新品種,開展水稻種植技術、人才培訓等,成功推出三系稻花香等多種高鈣、多胚、少糖的水稻新品種。“今年,我們引進試種巨型稻,未來準備進一步開發探索稻魚、稻蟹種養模式,在黑土地上實現袁老的‘禾下乘涼夢’。”肖建波告訴記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劉云)
責任編輯: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