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旦在檢修農機。受訪者供圖(新華每日電訊)
他是“90后”,還是“海歸”。和許多有留學經歷的小伙伴不同的是,他選擇回到家鄉種地。他就是丁旦,江西省高安市石腦鎮的一名“新農人”、高安市荷悅優質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研究生畢業于英國利物浦大學的丁旦,在校學習的并不是農業,畢業后還在上海工作了兩年。為什么會選擇農業這條路?“父母就是務農的,在大部分人印象里農業不僅辛苦,還不怎么賺錢,我想改變這種局面。”丁旦的目標很簡單也很直接。
回鄉后,丁旦又當起了“學生”,只不過這次他的老師是再普通不過的農民,“課本”就是田里的水稻。丁旦人高馬大,但曬得黝黑的皮膚和時常哈腰的姿勢,讓他跟村民交流起來很親近。這是丁旦摸索出的經驗:“跟農民打交道,有時就要‘臉皮厚’,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態度好一點,問題就會很容易解決。”
漸漸地,村民認可了這個“高配版”的新伙計。丁旦也明確了方向,“我要把精細化管理、標準化經營等理念帶入農業生產”。
丁旦的思路來源于他遇到的兩個問題。“頭兩年種糧時,流轉了2000多畝地,合作社直接種,累死累活也管不過來。”丁旦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既擴大規模,又保證規模適度。
為此,“田管家”模式應運而生。丁旦按照流轉土地所屬的村,把合作社的基地劃分成13個區域,每個區域聘請一名農民擔任“田管家”,負責水稻從種到收全程的各項事宜。他還定下標準,種糧收益的60%歸“田管家”,合作社只留40%。“這樣一來,‘田管家’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能夠把責任田當成‘自己的地’來種,相互之間也可以形成良性競爭。”丁旦說。
“田管家”也并非單打獨斗,丁旦還為他們配備了兩名“總管家”。“總管家”負責協調、管理,“田管家”專心種田,流程明確,各司其職。此外,合作社還成立了一支由20多人和30多臺(套)各種農機組成的農事社會化服務隊,周邊農戶都可以享受到便利。今年,合作社的土地流轉規模已達9400畝,丁旦管理起來也是游刃有余。
丁旦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則更隱蔽。“有個一直賺錢的基地虧本了,一開始我還不相信,后來一查賬發現肥料成本是正常的兩倍。”丁旦告訴記者,當地農民往往喜歡用“一口價”粗略算個總賬,但每個環節到底用了多少,還有沒有降本增效的余地,如果不精打細算,很難找到增收的突破口。
于是,丁旦開始帶著他的這些“農民老師”算賬。“有時候可能算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過程都擺了出來,清晰明了,也能讓人信服。”丁旦說,他希望農民也能有都市白領一樣的工作體驗,讓農業合作社的運行機制更加科學高效。
丁旦種糧的這幾年,遇到過不少困難,有家人、村民一開始的不理解,也有洪澇、干旱等天災,但他依然堅定要一輩子做農業。未來,他想把重點放在標準化上。“農機參數怎么調、倒伏水稻怎么收,農民摸索出來不少好經驗。如果能把個人技術上升為標準生產流程,就能更好地幫助農民賺取產品溢價,提高種糧的整體收益。”丁旦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莫志超)
責任編輯:焦培培